饶毅老师孩子是否依靠父母发文章获得更好大学录取,产生了一波争议。饶毅老师也澄清孩子文章是大学录取后发布的,但是也有人指出其孩子部分文章的确是以高中生名义发布的。不想参与这些争议、对错,但是美国大学录取中看重科研水平与能力的确是客观事实,今天详细解剖一下美国著名大学的录取逻辑。
其实包括国际生在内,如今很多人都是靠“额外科研资源“(非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最终脱颖而出被顶尖名校录取的。他们是优秀,但没这些额外资源很可能不会被录取。
先来一个比喻:来高盛应聘工作
A候选人:大学GPA3.9,英语专八,奖状一箩筐。大学学生会干部,组织社团活动,拿过奖学金,文章发表在校园周刊上
B候选人:大学GPA3.8,有过两段头部实习经历,有CPA证,有高盛经理推荐信。大家知道B有这些成就因为他爸是金融圈大佬。
肯定是招B。因为公司追求的是员工对公司回报率最大而不是公平。虽然个人能力上A可能比B强,但由于B家境优渥,他能更早地掌握工作真正需要的技能,提前积累经验和人脉,这样入职后会更顺畅。同时他父亲的资源也能为公司所用。
换到美国本科申请:
1. 美国大学招生和中国大学招生有本质区别
国内大学高考招生讲究公平,只考高中知识,谁分数高录取谁。美国大学适者生存,变相鼓励额外资源的帮助。美国大部分名校是私立的,每一个招生名额都给自己带来尽可能高的回报。官二代,富二代,体育生,学霸等等都要招来确保这一届学生带给学校的整体回报最高。
之前一个富二代就把美国本科招生比作风投:“亚裔学习成绩都很好,毕业后都是中产百万富翁没人给学校捐钱。犹太人有1%的几率成亿万富翁,99%的概率平庸。我招100个犹太人最后有一个大富大贵给学校捐个几千万我就成功了,换我我也不招亚裔。”这解释了犹太人占美国人口2%,但哈佛本科20%学生是犹太人,而相比之下亚裔比例却不高。
2021年哈佛校友捐款532亿美金。本科录取的比例/总人口约等于这个群体的捐款比例。
啥?你出身贫寒但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立志做学术是明日之星?我把你拒了,把位置留给富二代。你博士申请的时候还是会来申请我们的。这样做不公平?我是私立学校,我想招谁招谁,招生公平是麻省州立大学关心的事。



2. 美国大学看重的学术能力
美国大学最看重的是学术能力。这里的学术指的是大学相关专业知识而不是高中的成绩。课外活动本质就是学术兴趣的延伸。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解的人会写出更好的文书。很明显走过科研流程的学二代比普通人能写出更有深度,契合度更高的文书。
我自己见过太多优秀的学生没意识到美国本科招生的核心逻辑。他们整个高中都在卷高中层面的成绩:刷SAT,GPA努力满分,高中社团,高中竞赛等等。受高人指点的去弄暑期学校,付费科研经历,教授推荐信。申请中前者完全输给后者。北京的孩子都知道这几年人大附中和实验中学的申请结果,懂得都懂。
招生官知道这些科研经历是付费刷的吗?当然知道了。同一个教授的推荐信一年出现十次肯定是去中国捞外快了。但人家仍然会录取这些人。原因非常简单:高中成绩优秀不足以证明这个人能在大学里照样学习优秀。然而已经上过暑期学校,3个大学入门课程拿A,有教授推荐信的人则基本能保障会用好学校的资源。
实证部分:

对于普通人:
美国申请最重要的两个维度是学术能力和申请的操作。
美国本科申请需要提交很多材料。PCA压缩后在我看来有两个主要维度:学术能力和申请季的操作。学术能力包括了GPA,标化和暑期学校,科研。操作包括了学校名单,申请专业,文书修改等等。如果想申请名校,两者缺一不可。
学术能力的体现:
•竞赛获奖。美国有一些小规模的科技竞赛,高含金量,比如原英特尔科技竞赛。很多名校有自己的学科竞赛,一旦获奖就相当于自主招生-60分的待遇。
•教授推荐信
•1-3个高含金量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其实就是从侧面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难点在于如何把学术兴趣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好的课外活动需要专门的人帮忙设计,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对自己所申请专业都不了解的话不可能能做出好的课外活动。做出的活动肯定没有区分度。
•美国大学暑期课程。美国大学都会有面向高中生的暑期课程,难度是大一入门课程,比如微积分,统计,物理入门,哲学入门等等。一般一个暑假能上2-3门,是正式的大学课程,学生入学后可以在任何学校换学分。美国申请的硬通货
申请的操作:
战略层面:整体规划,活动取舍,学生对高等教育,美国学校的了解。
战术层面:英语语言能力与润色,文书写作的经验,及时信息,对形势的把控。
作者:陈健坤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经作者同意,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