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弱化,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能力和威慑能力,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纷纷打算问鼎中原。
那些隐居山林之人,在混乱的年代当中也能够找到与自己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统治者。所以在这一时期,大部分的隐士都会选择出山,选择介入到世俗社会当中。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他会一边讲学,一边向各国统治者宣传自己所建立的儒家思想。他的思想并不会被每一位统治者所接受,所以在某些国度,他势必会受到驱逐。

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孔子或许只能选择隐居山林。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统治者不接受他的思想,还有另一个统治者可以评估。所以,他还有其他路可以选择。
由此可见,当中央集权弱化时,隐士文化相对来说便没有那么兴盛。这是因为,过去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渐被打破,隐士们也能够选择与自己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统治者来进行服务。
而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中央集权再次发展起来。秦始皇将过往的分封制改为了郡县制,中央集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强化。

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散布在天下各地的文人,与秦始皇的政治利益相违背时,他们便会选择重新隐居山林。于是,当中央集权强化时,隐士文化也在跟着强化。
- 隐士权利,自由掌握
从秦汉时期开始,一直到北宋和南宋,中国的隐士文化都处在自由发展的空间当中。众多隐居山林之人,他们隐居或者是重新走向世俗社会的权利,全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刘邦统治中原大地时,国家最著名的隐士或许就是“商山四皓”了吧。“商山四皓”指的是4个倔强的老头子,他们有着满腹的才华,甚至有着为统治者服务的政治才能。可他们并不支持刘邦的统治,所以不愿意出山,为汉朝统治者而服务。

但刘邦是非常看重他们才华的,作为一名当权者来说,他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网罗天下人才。因此,就算是“商山四皓”并不搭理他,他也愿意降尊屈贵,邀请四个老头子出山。
然而,即便是刘邦这个皇帝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商山四皓”也照样不同意出山。他们告诉刘邦,目前四个人对隐居的生活都自得其乐,所以不愿意再去沾染红尘当中的是是非非。
即便是皇帝有所召唤,只要隐士自己不愿意,他们也随时都能够拒绝皇帝的邀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