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虽然对此十分遗憾,但是也不能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强压“商山四皓”。否则,他便是在与整个文人士大夫阶层为敌。
而在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时,诸葛亮其实早期也算是个隐士。他隐居在隆中,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天下大事,但是对当前政治格局的变化都有所了解。
需要诸葛亮为自己出谋划策时,刘备选择的做法是亲自上门拜访。他尊重诸葛亮作为隐士的人格和权利,也愿意在自己尊重的人面前展现出全部的诚意。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终于选择出山,陪伴在刘备身边,与他一同南征北战。诸葛亮的做法,就是自愿放弃隐士的身份。
当“商山四皓”决心将隐居进行到底时,他们可以完全无视统治者发出的邀请。当诸葛亮决心出山参政时,他便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由此可见,隐士隐与不隐,全由他们自己做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动天下的谢安曾经也是个隐士。他的才华并没有因为他的隐居而减少半分,东晋统治者反而对他有求必应。后来东山再起,也是谢安基于整个家族的利益而做出的考虑。
在这一段时间之内,中央集权的确是在不断强化的。从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再到地方制度逐渐完善,这都意味着皇帝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全部收归到中央。中央官僚体系的结构逐渐完善,其实也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
虽然在一些天下分裂时期,中央集权有过短暂地弱化,但是整个大趋势是无法逆转的。
而在这一时期,统治者并未强行剥夺隐士手中对于个人人生的决定权。此时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到巅峰,所以统治者也绝对不可能将自己放在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对立面。
因此,即使皇帝本人求贤若渴,他也必须要充分尊重隐士本人的意愿,充分尊重隐士文化自由的发展空间。否则,他个人进行政治统治的根基将不再稳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隐士文化是逐渐达到了巅峰状态的。
当文人阶层对统治者的种种政治举措不满时,当他们暂时不具备起义的力量时,他们便会选择隐居山林,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