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为什么自己适合当教师(为什么要当一名教师)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04-19 15:42:41作者:YD166手机阅读>>

为什么自己适合当教师,为什么要当一名教师(1)

第一辑 职业理解

教育的一切——喜悦与烦恼、成功与挫折、赞誉与非议、欣慰与委屈……都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因而这一切都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教育心态与行为,更不会挫伤我们对孩子的爱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因为我们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是与自己生命融为一体的事。

1.我有当老师的天赋吗?

菲琳老师:

祝贺你最近通过公招获得了教师编制!可你说心里一直很忐忑,怕自己没当老师的天赋,而辜负了孩子。你问我:“当老师真的需要天赋吗?如果没有当老师的天赋,后天可以弥补吗?”

我被你如此 “苛求” 自己感动了。在有人仅仅把教师当作谋生手段的时候,你居然还担心自己 “辜负了孩子”,就凭这,你就具备当一名好老师的基本条件。不过,当老师的确不能仅仅凭爱心与责任感,还需要技能、智慧以及你说的某些天赋。

夸大天赋的作用是不妥当的,教师的许多能力是可以通过入职后培养提升的,但一点天赋都没有,恐怕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

做教师需要哪些天赋呢?

对孩子的亲和力。有人一见到孩子,心一下便柔软起来,看孩子的眼神情不自禁就很柔和,言谈举止都让孩子觉得亲切、有趣、好玩,孩子就忍不住愿意听他说话,和他一起玩儿,这就是对孩子的亲和力。我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可能和性格有关。有的老师连笑都不会,整天不苟言笑,学生见了他就紧张,他怎么能当好老师?

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做教师,一定要特别细腻,学生的一笑一颦,都能在老师的心里激起涟漪。这样的教师,其内心世界又特别丰富,装着所有孩子的喜怒哀乐,也装着教育所需要的 “生活” “社会” 和 “世界”。这样的老师,有着本能的充满跳跃性的联想力,他能够由一个孩子的今天,想到他的未来。教师情感世界的细腻而丰富,还体现于他特别容易被感动,哪怕是分别时孩子一个依恋的眼神,都能让他久久不忘,并且铭记于心。一个大大咧咧 “粗线条” 的人,是不适于当老师的。

敏锐的洞察力。无论多么纷繁的社会现象,他都能情不自禁想到教育;无论读什么内容的书或者看电影电视剧,他都能从中感受到教育。所谓 “洞察力”,很多时候体现在班级生活中或课堂上。教师应该见微知著——他能够从孩子一个细微的眼神、一个瞬间的表情、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感受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个对孩子麻木不仁的人显然是无法成为真正的教师的。

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外在的形象,学生初见老师的第一评价便是这老师是否有 “口才”。一个说话结巴、冗赘、枯燥、无序的老师,是无法赢得学生的尊敬的;而流畅自然、思路清晰、词汇丰富、用语得体、不枝不蔓的口头表达,无疑能够让学生佩服不已。再 “高大上” 的道理,老师也能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口才的老师特别会讲故事,一个本来似乎平淡无奇的事,被老师讲得眉飞色舞、曲折动人,这样的老师肯定是会让孩子着迷的。

幽默感。我看过很多关于 “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品质” 的调查,“幽默感” 往往排在前列。是呀,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让学生觉得有趣,能够最快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减少学生可能出现的来自学习、生活的压抑与忧虑,让学生维护自己心理的平衡,进而产生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一个不苟言笑也不善玩笑的老师,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趣,而一个无趣的教师,他的教育往往还没出发,便被学生 “敬而远之” 了。

在某一个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或爱好。比如弹琴、唱歌、绘画、舞蹈、足球、篮球……也包括文学创作,甚至擅长耍魔术,都能让一位老师在学生眼里魅力四射。每个老师要问问自己:除了课堂上呈现的知识,我还有什么 “绝招” 能够征服学生的心,让他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老师需要的天赋肯定不只上面所说,但我现在想到的就这几点。这几点虽然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但如果不是源于天赋,某些能力或爱好的培养是有限的,而且很勉强。以我为例,其实我在某些方面也缺乏做教师的天赋,比如我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很弱的,语速很快,吐词不清,偶尔还结巴,虽然经过努力大有改善,但毕竟还是不理想。我还有其他方面不适合当教师的性格缺陷。...

任何人都很难拥有当老师所需要的全部天赋,但作为以教育为终身职业的人来说,至少得有一些或尽可能多一些 “教育天赋”。我相信你是有当老师的天赋的,即使有些欠缺,也可以以其他突出的天赋来弥补。你对自己要有信心。当然,如果有的老师实在差得太远,那还是考虑重新选择职业。这话有些 “冷酷无情”,但这是对自己负责,否则,做了教师之后不但你痛苦,孩子们也跟着你痛苦。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17年8月30日

2.如何才能对教育有“职业认同”?

伟翔老师:

你从教已经半年,感觉一直没有进入角色,入职前对教育生活想得很浪漫,可几次受挫却让你甚至觉得自己选错了职业,但又不想轻易退出教育行当。很苦恼,很纠结。

你的核心问题,是没有真正解决 “职业认同”。我愿意和你推心置腹地谈谈这个话题。

我经常给我校年轻老师说一个比喻:求职就像恋爱,入职就像结婚。

谈恋爱,更多的是憧憬、甜蜜、浪漫。你看恋爱中的青年人想的都是未来的美好,同样,求职也更多的是对职业美好的期待甚至幻想。但结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蜜月,生活就渐渐现实起来,没那么多浪漫,每天都是琐碎的柴米油盐,夫妻双方相处也恢复到平静,有时还拌嘴吵架,这都是常态。你选择了爱人,就选择了其弱点和缺点;你选择了婚姻,就认同了未来生活的一切,包括拌嘴吵架。而随着婚姻的推进,可能还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人生风浪,哪会依然天天 “浪漫” 呢?

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年轻人也是这样。没来之前,对教育对学校都抱着浪漫的憧憬。一想到学生就是 “天真烂漫”,一想到学校就是 “欢声笑语”。再实惠一点想,教师工作稳定,每年还有两个假期,多好!于是刚工作的年轻人,往往也纯真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这是 “恋爱” 和 “蜜月”。但真正进入了教育,进入了班级,进入了学生,许多年轻教师会感到,教育不仅仅有浪漫,还有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和面对,更有许多难关需要攻克。教育的日子更多的时候是很平常的,很平淡的,甚至是很艰难的。比如,某位年轻女教师刚刚读了 《爱心与教育》,热泪盈眶,激情澎湃,豪情万丈;可她一走进教室,就有学生捣蛋、打架,老师批评捣蛋的学生,学生却公然骂老师;第一次考试,就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及格,这多让人沮丧!也许还会遇到蛮不讲理的家长,和老师纠缠,还对老师破口大骂。到了期末,学校评估考核不公平,自己做了那么多事却不被认可,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还可能兢兢业业工作、真诚地爱着学生的老师,却被办公室里个别老师说风凉话。等等。

然而,我以从教近四十年的老教师的资格说,这就是教育的全部,就是教育本身。你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教育生活的全部。这就是职业认同。

上面说的那些 “比如”,我都遇到过,而且更严重——有人误以为我一直 “很顺利”,现在是所谓 “专家” 了,所以 “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因为课堂教学与众不同而被批评、警告,因为带学生出去玩而被处分、罚款,因为种种 “离经叛道” 的教育改革和探索而长期不被认同,在入党提干、晋升职称、评优选先等方面遭遇不公……不能说我当时一点情绪都没有,但总体上讲,这一切没有影响我的工作。因为从参加教育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把教育本身当作目的。而教育以外的东西,无论 “顺利” 或 “不顺”,甚至 “屡遭打击”,都不会影响我对教育本身的忠诚,因为这是我的爱好——你见过一个酷爱钓鱼的人因为渔具被人砸了就从此不钓鱼了吗?

我还要说,未来几十年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等着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但成就感和幸福感就在其中。实际上,教育的艰辛和教育的快乐是融为一体的。正是伴随着这一切,年轻教师才成长起来,才获得了教育的幸福。如果还是把从教比成 “结婚” 的话,那么这门 “婚姻” 是你自己的选择——浪漫也罢,甜蜜也罢,平淡也罢,艰难也罢……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你不能说,我只选爱人的优点,而不要他的缺点。有这样的婚姻吗?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你在享受的同时,也要承受。

所以我一直对年轻人说,当你对职业不满意,或感到 “不舒服” 甚至痛苦时,要么力所能及地改变环境 (当然,这很难,而且需要时间),要么改变自己的心态 (这也不容易,但完全做得到),要么改变职业 (这也很难,但如果前面两条都做不到,那没办法,再难也得改变职业,因为你还要生活下去啊)。就像对自己的爱人,如果你不满意,要么改变对方,要么调整自己,要么离婚!明明婚姻生活已经不幸福了,你又不想改变对方,也不想改变自己,还不想离婚,你想干啥?

当教师对职业的认识达到了这个高度,那么教育的一切——喜悦与烦恼、成功与挫折、赞誉与非议、欣慰与委屈……都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因而这一切都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教育心态与行为,更不会挫伤我们对孩子的爱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因为我们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是与自己生命融为一体的事。

教育,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自己的选择;不是为别人做,而是为自己做。这就是我所理解的 “职业认同”。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19年5月15日

3.怎么才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晴霞老师:

你说你报考师范是父母动员的,父母说女孩子教书比较好,收入虽然不算高,但还稳定,等等。现在,你从教一年了,依然没找到感觉。你问我:“您是怎么从教育中找到乐趣的呢?”

其实,我当初报考师范也不是因为热爱教育,当然也不反感,反正稀里糊涂就上了师范。但后来分配到中学,我就问自己:既然这一辈子都只能当老师了 (计划经济时代,对职业都是从一而终的),那么高高兴兴也是当,悲悲戚戚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前者。

那么,怎么才能高高兴兴当老师呢?我的答案是:把教育当爱好,想方设法从中找到乐趣。如果真的能把教育当爱好,职业幸福将源源不断,并伴随终身。

对于我来说,不是先认同这个职业才获得幸福感,而是通过幸福感的获得,而真正认同了这个职业。我经常给年轻的同行说:“职业情感来自童心,教育智慧源于难题。”

那么,怎样才能爱上教育,并获得成就呢?根据我的经历,我给你两条建议——

第一,多接近孩子,走进心灵。

和人打交道的职业显然不只教师,医生、警察、商场售货员……也与人打交道。但不同职业所面对的 “人” 是不同的。医生面对的是没精打采的病人,警察面对的是为非作歹的罪犯,售货员面对的是买了东西转身就走的顾客。而教师呢,面对的是世界上最纯洁的孩子。如果说,成人之间交往,多少还有一些戒备的话,那么走进教室,我们完全可以心灵不设防,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纤尘不染的精神世界。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过:“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

那么怎么才能爱上 “儿童的叽叽喳喳声” 呢?

很简单,和孩子一起玩儿呀!尽可能和他们待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打篮球,和他们一起跳绳,周末带着孩子们去郊游,在河滩上 “斗鸡”,在小树林里捉迷藏……这是我年轻时教育工作的常态,是的,“常态”!我没想过要刻意 “走进心灵”,也没有想过 “亲其师信其道”——没那么功利,我就是觉得和他们一起玩儿,很开心。当孩子把我的眼睛蒙上,在我背后拍拍我的头然后又跳开,或者用树枝敲打我的屁股时;当我和高三男生摔跤,被四五个高三小伙子压在草坪上时;当我和一群少男少女手牵着手,站在黄果树瀑布下,任飞溅的水花把我们浑身上下淋透时……那种幸福感,是任何职业无法企及的。

慢慢地,一到假期我就想他们了,我感觉自己离不开孩子了——原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爱上教育了,我 “上瘾” 了。

这就是 “职业情感来自童心”。

第二,不重复自己,研究难题。

估计已经有读者在心里不以为然:“难道教育就是你说的这么简单——带着孩子玩儿?后进生、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早恋、网瘾、升学率……无数的难题,你难道就没遇上过吗?”

当然遇到过,甚至可以说,每天都有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向我扑来,但这正是我的课题。

是的,把难题当课题,不但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任何教师获得专业提升并赢得教育成就的最佳途径。

仔细想想,为什么有的老师老感觉不到职业幸福?因为他每一天都没有变化,面对一个个难题他除了哀叹或发怒,就束手无策。没有变化,每天重复自己,这是许多教师渐渐厌恶职业的重要原因。我经常对年轻教师说:“有的老师教了三年书,其实他只教了一天,因为他每一天都在重复自己,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不同。” 这样教书,不厌倦才怪!

那如果换种职业状态呢?尽可能让每一堂课都有那么一点点创意,让每一天都有一点点和昨天不一样的地方,每带一个班都不要重复自己……这里的 “创意” “不一样” “不重复” 来自哪里呢?正来自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年轻时我带班遇上男女生交往的 “难题”,我便研究青春期教育,于是有了我的教育专著 《青春期悄悄话》;我曾带过全校最差的班,每一个顽童都是我的研究对象,围绕他们我阅读和思考,并尝试用各种方式去转化他们,每天都记录他们的表现和我的反思,于是有了我的教育叙事 《与顽童打交道》;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差悬殊,怎么进行教学才能够让所有孩子都能有所提高?于是我以 “因材施教” 的理念探索 “分层递进教学” 的方式,每次备课备四套教案,每天设计四套作业,每次测验命制四套考题……结果获得成功,于是有了我的课题论文 《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

这样搞教育,每个日子都是新的;这样带学生,每一天都会收获智慧。

这就是 “教育智慧源于难题”。

当工作与爱好成了一回事,那么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爱好;与其说是为自己而工作,不如说是为自己的爱好而投入整个的生命,并享受其中——所有的职业幸福就源自这里。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0年11月23日

4.我怎样才能尽快地成长起来?

虹剑老师:

来信让我十分感动!你对教育的理解,对职业的认同,对学生的挚爱,对成长的渴望……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年轻时代。

说到教师,我们通常强调付出、赞美奉献,甚至讴歌牺牲……但幸福完整的教育,也应有教师的收获——在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

这才是教师成长的完整意义。

而要实现这个意义,年轻教师最好能够做到四个 “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

不停地实践。这里的 “实践” 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投入到学生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日常工作。和一般纯粹老黄牛式的 “干活儿” 不同,成长意义上的实践,有两个特点:第一是 “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作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实践;第二是 “创造性”,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不停地阅读。真正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他把阅读当作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吃饭一样的必需的生活内容。成长意义上的阅读,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 “专业性”,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都是阅读的对象;第二是 “人文性”,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反思型教师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与教育教学 “无关” 的书;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不停地写作。这里的 “写作” 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的 “写作” 不同,成长意义上的写作同样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 “日常性”,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校长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 “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 “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 “理论” 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不停地思考。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当然也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和每个环节。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 也包括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如果这思考带有检讨、解剖、质疑的意味,它便成了我所理解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正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精神与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 “标配”。

对成长中的年轻老师来说,反思主要包括:

对教育失误的反思。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对教育实验的反思。既然是 “试验”,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如果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反思,即使失败了的教育实验,也是一笔财富;而对于成功的实验,同样需要以科学的眼光进行实事求是的剖析和评价。

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明显的教育失误,也包括对自己一切教育 (含教学) 行为的反思:和学生谈心、上课、组织活动,甚至和学生交往过程中的某一个蕴含教育因素的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反思的内容。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缘时而新,因人而异,都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完美,更具心灵的感染力。

……

我的成长一直伴随着思考——从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分析,到对教育行为背后所蕴藏的教育观念的拷问;从对身边各种教育现象的解剖,到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审视……我正是在无数次结合实践、伴随阅读、基于写作的思考中,逐步走向自己所期待的相对理想的教育。

虹剑老师,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以上四个 “不停”,坚持五年八年,你想不成功都十分困难!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7月11日

5.如何面对成长中的挫折?

葛雄老师:

你最近忍不住打了学生,结果被学校处分。你想到刚工作一年就犯错误,因此沮丧——未来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怎么熬啊!你说你辞职的心都有了,但还想听听我的想法。

谢谢你的信任!巧了,和你一样,我参加工作第一年也挨了处分,也是因为打学生,打欺负我班同学的高年级学生。当时,我也和你现在一样灰心丧气,也担心 “未来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怎么熬啊”!所以,作为曾经和你犯过相同错误的我,给你谈谈我的想法,也许对你有些帮助。

“坦然面对,勇敢认错,善于反思,尽量改正”。这十六个字,是我对待成长中所犯错误的态度,也是我对你的建议。

坦然面对,就是把犯错误看作是成长的必修课。你说 “刚工作一年就犯错误”,所以很沮丧。其实,恰恰是因为 “刚工作” 才容易犯错误呢!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在其译作 《约翰·克利斯朵夫》 的卷首语中这样写道:“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贱的情操,而是永不会被卑贱的情操所征服;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而是不会被黑暗所湮没。” 同样的道理,真正的教育者,也不是没有失误,特别是刚工作的年轻人,犯错误是常态,一点错误不犯倒令人意外呢!这样一想,你的心情一定会坦然得多。

勇敢认错,这是面对学生唯一正确的态度。不要担心给学生道歉认错会丢面子,不会的,相反你越想掩饰甚至强词夺理地 “辩解” 才会让学生在心里看不起你。我教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前,我让同学们给我写一封信,专门给我提出批评意见。我说:“我是第一次当老师,教你们时肯定有许多我都没意识到的缺点和不足,你们要走了,帮我指出来,就是在帮助我当好老师啊!” 结果一个叫耿梅的女生在信中对我说:“有一次我课间操不认真,你就当众呵斥我,我忍不住顶撞了你,你就骂我 ‘脸皮太厚’。现在想起来,当时我的确不对,但你也不应骂我啊!希望李老师以后批评同学时,不要伤人自尊心。” 当时我读了很是惭愧,当众向耿梅道歉。三十多年后,已经人到中年的耿梅来看我,我拿出了那封信,说:“谢谢你教我当老师!” 她特别感动,说:“李老师,没想到您还保存着这封信,您的确是最好的老师!” 我教她时毫无经验,还犯错误,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好老师”,但她却说我是 “最好的老师”,我理解,这个 “最好” 指的是“最真诚”。勇敢认错,就是向学生展示我们的真诚。

善于反思,是化犯错为进步最关键的一点。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这里所说的 “如何对待”,不仅仅是指想方设法弥补错误所造成的损失,更是指对错误的反思。所谓 “反思错误”,就是犯了错误之后不要轻易地原谅自己,而是要拷问自己的心灵:我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样的错误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还是有着必然的思想根源?这样的错误事先能不能够避免?这样的错误是否收到了我期望达到的 “教育效果”?如果达到了某种 “教育效果”,那么我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那么这次错误所造成的表面的后果和潜在的危机有哪些?这样的错误蕴含着怎样的教育遗憾、教育缺陷乃至教育悲剧?这样的错误可能会在我的学生心灵中造成怎样的伤害?这样的错误包含着哪些可以理解的善良意图?这样的错误掩盖着哪些不可原谅的自私而可怕的个人动机?我是否真正从这次错误中汲取了教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教育启迪?……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泰戈尔有这样一句诗:“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渠中流过。”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

尽量改正,是在反思基础上的行动变化。注意,我这里在 “改正” 之前加了 “尽量”,这不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是一种实事求是。坦率地说,有的错误可以很快改正并不再重犯,比如打学生,提醒自己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律问题,打学生就是犯法,这是 “红线”。这样的错误以后就不容易再犯。我就是如此。但有的错误是习惯性的,比如我一冲动就忍不住发火,而且在发火的情况下批评学生,往往语言尖刻,伤他们自尊心。实际上当年对耿梅认错后,我后来还犯过类似的错误,但是,随时提醒自己 “尽量改正” 还是不一样的,至少犯同样错误的频率会大大减少,最终彻底改正。

听我这么一说,你心里是不是要好受些了?而且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8月6日

6.教师应该有着怎样的生命状态?

立仁老师:

你说你听了我的讲座 “用生命润泽生命” 很受启发,但想到一个问题,既然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润泽学生的生命,那么教师本人应该有着怎样的生命状态呢?

你问得相当好!的确,虽然我认为,所谓 “用生命润泽生命”,是指师生双方互相润泽,但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生命状态无疑决定着教育的品质。我有时候想,师生相处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那么,一堂课40分钟,就算每天六节课,那每周就是30节课,一学期按20周算的话,那就是600节课,一年就是1200节课,三年就是3600节课 (如果教初中或高中的话),六年就是7200节课 (如果教小学的话)!这3600个或7200个40分钟,就是我们生命的单位啊,也是我们所面对的孩子生命的单位,每一分钟都是。这么一算,我们就应该意识到,当教师站在课堂上面对孩子的时候,彼此的生命正在燃烧,也正在流逝。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段生命正是他们一生中最关键的成长阶段。教育的神圣就在于此,教育的危险也就在于此。

所以,教师如何以自己饱满的生命去润泽孩子正在成长的生命,的确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里所说的 “生命” 当然包括健康的体质,但更是指人的精神状态。“用生命润泽生命” 意味着——用思想照亮思想,用激情点燃激情,用爱心滋润爱心,用个性发展个性,用梦想唤醒梦想,用创造激发创造,用浪漫缔造浪漫,用情趣营造情趣,用人格铸造人格,用心灵赢得心灵……

好,回到你提的那个问题:教师究竟应该有着怎样的生命状态呢?

总的来说,就八个字:“拥抱生活,钟情教育。” 对我来说,这八个字又体现为五个 “热爱”: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运动,热爱自然,热爱拍照。

热爱阅读,应该是教师的生命呈现方式。每当置身书房,我就感到自己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并肩而立,沉浸于他们的思想,就是走进他们依然鲜活的精神生命之中,不断从他们的文字中汲取新的生命。热爱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生命态度。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 “我读故我在”。就精神而言,生命的终止不在心跳的结束,而在阅读的停止。这种阅读的生命状态,将直接影响学生。

热爱写作,这是我记录生命的一种方式。就像阅读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专业一样,写作也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专长。敏于观察,勤于写作,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而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写作,就是让情感得以珍藏,让思想得以凝固,让生命得以储存。现在,每当我打开家里书橱中发黄的本子,看到几十年前写的教育日记,我会感到自己的年轻时代被激活了,已经很遥远的生活场景,浮现眼前,触手可及。这不是一种很美的生命状态吗?

热爱运动,不只是为了增强体质,也是为了健壮精神。一个教师应该有至少一项伴随一生的运动项目,这能让自己的身心随时处于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我年轻时喜欢打乒乓球、篮球,后来喜欢跑步,中年以后坚持每天疾走至少五公里,直到现在——今天早晨我还疾走了五公里。当许多人还躺在床上的时候,你已经迎着朝霞与太阳同行了,一种生命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这种自豪感会传递给你的学生,他们也会不知不觉爱上运动的。

热爱自然,就是直接汲取大自然的生命,并以大自然为师。从刚参加工作起,我就喜欢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山上野炊,去河边戏水,去草坪摔跤,去森林探险,让风筝在蓝天写诗,让笑声把原野吵醒。是的,无论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还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无论是朝阳初升时小草上的一颗露珠还是暮色降临时原野的一缕炊烟,都能使我和我的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冰心所言:“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热爱拍照,就是用另一双眼睛观察自然与生命。这是我年轻时就养成的爱好。当我一端起相机,我的生命状态就格外敏锐而专注,无论是拍人物,还是拍风景,都是记录最鲜活最美丽的生命。无论是刚工作时的老式120海鸥牌相机,还是后来的傻瓜相机,还是现在的单反和手机,我的镜头前,永远是孩子们的身影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每次和多年前的学生聚会,那一张张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都让过往的生命再次舒展,或燃烧。

……

这就是我保持至今的生命状态。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情况。性格不同,性别不同,爱好不同,气质不同,学科不同……每一个老师积极饱满的生命状态当然应该有自己的呈现方式,但 “拥抱生活,钟情教育” 应该是所有优秀而幸福的教师共同的特点。

我相信,你也会如此,或者说你正是如此。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8月7日

7.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功?

彩玉老师:

祝贺你正式踏上讲台,成了一名教师。你来信说:“工作一个月了,可我总是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我是不是还欠缺什么能力啊?我想请教您的是,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功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的确想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其实,任何年轻人从教之初,或多或少都有 “力不从心” 的感觉。你不要为此过于焦虑。你重视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这是对的。所谓 “基本功” 本来特指戏曲演员应有的基础功夫,教师自然也应该有属于自己职业的基本功。那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功呢?

根据我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基本功至少应该包括:阅读、写作、言说、思考、板书和观察。

阅读,包括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这是教师的第一基本功。人们常常爱说 “教师专业成长”,说到底,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最主要也最重要的途径。《中国诗词大会》 的擂主、著名语文教师夏昆曾说:“读书,是教师课堂上征服学生的第一绝招。” 他这里说的 “读书” 指的是博览群书,这也不只是指语文老师,阅读应该是所有学科老师应养成的习惯——对的,我说的是 “习惯”,就是情不自禁地手不释卷,一天不读书心里就发慌。教育最可怕的就是,教人读书的人自己却不读书。相信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 “悦” 读者。

写作,指的是基于每一天的教育实践而写教育日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这同样不只是语文老师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而应该是所有教师的职业素养之一。写作不仅仅是写作,它是反思、总结、提炼、升华自己实践的有效方式。也就是说,写的过程其实同时就是 “思” 的过程。它能促进实践,因为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精彩地写又能促进更精彩地做。不少老师经验丰富,却很难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不爱写作。所以,写作,是普通老师走向名师时需要打通的 “最后一公里”。

言说,我这里特指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教什么学科,教师都应该有一副好口才。我认为,教师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三个层次。最基本的要求是表达清楚,也就是说逻辑严密,思路明晰,讲解清楚,学生听得懂。再提升一个层次,就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让学生听起来很轻松。最高的层次是有感染力,或诙谐幽默,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或令人开怀,或催人泪下,哪怕是看似枯燥乏味的理科知识,教师也能讲得充满感情……总之,语言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迷上你的课。

思考,这不但是教师的特质,更是知识分子乃至作为一个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但是,对教师而言,思考能力与思考习惯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担负着育人的使命。如何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具有良好的思维和创新的思想,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本人是否具有思考力。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教师的 “思考”,不是空洞的胡思乱想,而是紧扣每一天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实践所进行的推敲、审视、反思、批判……也包括跟踪教育理论动态、关注窗外风云变幻,以一颗敏锐的心关注教育和社会。

板书,这是传统教育的教师技能。当今信息时代,很多人忽略这一传统基本功,我觉得有强调的必要。现在有各种音频、视频,还有精美得令人眼花缭乱的PPT,板书似乎过时了。再加上现在能写一手好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即使为了 “藏拙” 也尽量少板书,而多展示PPT。的确,如果板书仅仅是为了将知识重点展示出来,那PPT确实便捷多了。但板书的意义还在于,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而随时书写相关知识和思路,这对学生是一种尊重。同时,漂亮整洁的板书,无疑会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观察,是容易被忽视的教师基本功。教师应该有 “察言观色” 的能力,能够通过学生细微的表情或动作,洞悉其内心。正如赞可夫所说:“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唯有如此,才谈得上有效的教育与引导。

关于教师的基本功,显然还不止上述几点,我只是根据自己几十年从事教育的感受,给你谈了我体会最深的几点。人们常说:“打铁先要本身硬。” 这句话通常是从道德层面来理解的,其实,在专业层面也应该如此。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学生成为勤阅读、善写作、有口才、爱思考、写好字、会观察的人,那么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如何?

愿你为此不懈努力!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8月8日

8.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庆文老师:

你来信说教两个班的语文,还当一个班的班主任,“每天忙得感觉天上都是脚板印,可又好像什么事都没做”。你问我:“每天要做的事太多,可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感觉你问我是问对了,因为熟悉我的朋友都惊叹我的时间利用率非常高。这样说,好像有些自夸,但确实许多朋友说我 “一天做了两天的事”。所以,我得诚实地说,我的确很善于统筹和利用时间。

就以今天为例,我做了哪些事呢?晨练一个小时,疾走了五公里;做了半天的报告;午休一个小时;读了79页的朱小蔓的 《情感教育论纲》;接待出版社的朋友谈新书出版;编辑了微信公众号 “镇西茶馆” 今天的推文;写了一篇4300多字的关于朱小蔓 《情感教育论纲》 的书评,还写了《中国教育报》 两篇专栏文章,每篇 1600 字左右;看了三集 《觉醒年代》……

说到看电视剧,其实我每天都要追三四集,很多人都不理解:“李老师这么忙,用什么时间来追剧的?难道不睡觉?” 当然不是,通常情况下,我晚上11点左右睡觉,早晨六点过起床;如果不出差,中午一般都要睡一个小时左右。

看,我每天做的事是不是挺多的?

这还是我没做校长后,我做校长时的事更多,不少事还是被安排做的,比如开会、接待视察的领导、处理突发事件……但即使如此,我依然每天健身、读书、写作,一点都没耽误。

那么,我究竟是怎么利用时间的呢?

第一,做好规划,养成习惯。有的事是雷打不动必须做的,比如健身、读书、写作这三件事是我每天 “必修的功课”,我将其纳入计划;每天早晨疾走五公里上班,这上班时间就 “省掉” 了;到了单位,洗了澡吃了饭,先阅读半个小时再做其他事;写作时间比较灵活,如果白天能写就白天写,不行的话就晚上写。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以前在学校做班主任的时候,也有不少固定时间的固定工作,比如早读后或第一节语文课后,肯定是看学生的周记 (随笔) 本,每天放学后肯定是找几个学生谈心,等等。同样是先规划,后习惯。慢慢地,无论多么忙,这些事都不会忘,而且都能完成。

第二,边角余料,巧妙利用。其实,很多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可积累起来,也能做事。比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我就拿出手机看几分钟的电视剧,上了车还可以接着看。又比如,在机场候机室,我往往就看书,或写文章。现在手机功能很多,有时候我在医院排队拿药时,都可以在手机上回复电子信件。这样算下来,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里也能做不少事呢!

第三,一时多用,数管齐下。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篇文章叫 《统筹方法》,说的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式。文章以 “泡壶茶喝”为例——

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办法甲: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办法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办法丙: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而第一种方法,用我的话来说,就是 “同时做几件事”。

以我为例:走路上班,同时构思文章——上班、健身、构思,三件事同时做。每次乘坐飞机,进入机舱坐好后,我就打开笔记本写文章;飞机起飞,收起笔记本,拿出书开始阅读,十五分钟之后,可以用电子产品了,又打开笔记本继续写文章;飞机降落前,我又收起笔记本打开书;着陆后走出机舱到达出口前,我一边走一边思考问题……所以每次出行,我都能同时读、写、行、思,什么都没耽误。

第四,提前列出,即做即划。我习惯于在每月、每周、每日之初,列出当月、当周、当日要做的事,并按重要程度排列,然后做一件划掉一件。以前,我是写在废纸或旧信封背面,现在我是在笔记本上建立 “必做的事” 文档,然后放在笔记本桌面上。这方法非常便捷,也相当有效。当看着所列出的事,一件一件被划掉时,心里自然会有一种成就感。

庆文老师,我这些建议对你有帮助吗?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4月23日

9.一线老师如何搞教育科研?

雪云老师:

恕我直言,你给我提的 “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搞教育科研”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因为教育科研就蕴含于你每天的工作之中。当然,我知道有不少老师总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两张皮,而不是一回事。于是他们才会有这样的抱怨:“我既要带班,又要上课,哪有时间搞科研?”

不知从何时开始,“课题研究” 成了时髦的追风,流行什么追什么:“多元智能” 走俏了,什么都和它挂钩;“建构主义” 吃香了,什么都和它相连;一会儿 “知识经济” 时代的课堂教学研究,一会儿 “互联网+” 时代的有效德育探索……题目越来越宏大,研究越来越高端,可自己班上的问题一个都没解决。这样的 “课题研究” 对教育实践究竟有多大意义,天知道!

我经常对一线老师说,把难题当课题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或者再通俗点说,遇到什么难题就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最真实也最有效的教育科研。而难题只能出自你的工作之中——班级里、课堂上,还有你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而不是 “工作之余”,所以我说,真正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工作是融为一体的,是自然而然的。

所谓 “自然而然”,就是不被其他因素牵制,根据自己每天的实践,随心所欲地对感兴趣的问题或困扰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思考、阅读、写作,就是这种研究的特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不停地琢磨、比较、判断、提炼……在这过程中,带着思考去有目的地查阅各种书籍资料,然后将一个一个的案例写下来。这就是我几十年的教育科研。

比如,我大学毕业带第一个班时,感到班级生活应该有更多的快乐,教育不但应该有意义,还要有意思;于是,我对我们班进行了一番设计,并按这个设计去建设,于是,我的 “未来班实验” 便诞生了。后来我也写成了一篇虽然毫无 “学术规范” 却有血有肉的报告,发表在 《班主任》杂志。

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我越来越感到批改作文太花精力,对学生的提高却并不大,而我的写作经验告诉我,好文章总是自己改出来的,并非别人帮着改出来的。于是,我尝试教学生修改作文。几年下来,根据有效的实践,我概括出 “序列训练,全程作文,师生评改,分项积分” 的作文教学做法。虽然我并没有单独写成相关文章发表,但这种做法既减轻了我的批改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这就是最好的 “科研成果”。

比如,进入青春期,学生们的困惑越来越多。他们在作文中,在周记中,在给我的书信中,向我诉说他们的 “心病”。而传统的 “思想教育”根本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心病” 必须靠 “心药”,这逼着我钻研有关心理学的著作,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思考,然后通过一对一的书信,和面向全班的青春期系列讲座,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开导和疏导。效果非常好。几年后,我将这些书信和讲座整理出版,成为我的第一本教育专著 《青春期悄悄话》。

比如,接手一个新班,第一天面临安排座次的困难:谁坐前面,谁坐后面,谁挨着谁坐,还有个子高矮、视力好坏等因素,加上来自家长要求的各种 “照顾”,真还是一件麻烦事。怎么办?研究呗!于是,我开始琢磨这个问题,还在我主持的 “教育在线” 论坛上抛出这个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来讨论。最后,我还真找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安排座次的方法。虽然没有任何 “论文发表”,但这难道不就是 “教育科研” 吗?

1997年8月,我从一所中学调到另一所中学。那时我从教已经15年,搬家过程中,一本本尘封的教育日记,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勾起了我甜蜜的回忆,读着那些单纯的文字,看着照片上那些孩子,我决定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于是,我在电脑前用还不熟练的手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没有写作提纲,没有宏大框架,没有理论依据,就是一个个的故事从心里喷涌而出,在键盘上一泻千里地流淌。两个月后我敲出了四十多万字,出版社将其 “切割” 成两本书出版,即 《爱心与教育》 《走进心灵》。再后来,《爱心与教育》 获得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奖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 获得中国图书大奖。这成了我最著名的教育科研成果。

我举这些例子就想说明,如果说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们所进行的是学术规范的课题研究的话,那么,一线老师结合每一天的工作所进行的 “非课题研究” 也应该是教育科研的正当途径。这种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依然很重要,且有效。我的成长经历便是证明。

雪云老师,听了我说的这些,你还会为 “哪有时间搞教育科研” 而苦恼吗?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7月6日

10.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吗?

红筠老师:

你来信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对立,而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键是 “将二者有机结合,把握好平衡点,不要走极端”。但你又拿不准这个认识对不对,于是 “请教” 我。

我的回答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当然是对立的!

我承认,早就有学者指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不那么科学准确的概念。” 的确,从学理上说,这一对概念当然还有讨论的空间。但这么多年来,大家都这样说,其特定内涵也约定俗成。从党和政府的教育文件到一线教师的日常总结,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用 “素质教育” 和 “应试教育” 来表述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那么今天,我就用最通俗简洁的语言说说二者的本质区别。

其实我说的不过是常识——

素质教育包含了应试,且追求应试成绩。因为既然是教育,就必然有考试;既然有考试,当然就得应对考试,简称 “应试”;既然有 “应试”,自然就得追求尽可能高的考试成绩,包括考上清华北大的成绩。在这一点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完全一致的。

但素质教育又不仅仅是考试和应试成绩,还有应试和成绩以外更丰富的素养,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这些虽然都是现行考试制度无法测量的,但非常重要,否则培养的学生就不是完整的人。

你可能会问:“既然素质教育也有考试,那和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好,我再来说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错误不在应试——我上面说了,应试有什么错呢?只要是教育,就应该理直气壮追求应试。

但我们之所以用 “应试教育” 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种教育只追求应试: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这样的教育就是畸形的教育。

有这样的学校吗?当然有。一些学校的课程直接对着中考、高考科目,与中考、高考科目无关的,一律不开设,或者仅仅存在于教室墙上的课表里,以应付上级检查。这样的学校,已经没有教育了,只有 “教考”;这样的校园,也没有学生了,只有 “考生”。

所以我们批评应试教育,不是批评应试,而是批评只有应试。

我再打个比方,盐对人的身体非常重要,不可缺少,所以我们必须吃盐;但对我们身体很重要的不仅仅有盐,还有其他营养元素。所以我们虽然必须吃盐,但绝对不能仅仅吃盐。如果一个人只吃盐而其他什么都不吃,我们自然要提醒甚至批评他。假如他这样来反驳我们:“我是人,吃盐错了吗?难道我不应该吃盐吗?不吃盐,我还叫人吗?” 这是不是很荒唐?因为我们并不是批评他吃盐,而是批评他只吃盐。同样的逻辑,我们并没有批评应试,我们批评的是 “只应试”。

所以,我可以形象地说,素质教育就是什么营养都吸收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 “只吃盐” 的教育。

好,现在回到你的问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吗?

我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和校长说:“其实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矛盾的。为什么要将二者人为地对立起来呢?好的教育,总是要让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和谐统一,在二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不对,不对。刚才我已经分析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前者着眼于人的全面成长,而后者只着眼于人的片面而畸形的发展。一个要 “全面成长”,一个要 “畸形发展”;一个是为综合素质的教育,一个是只为应试成绩的教育……你说这二者如何“和谐统一”?这个 “对立” 不是 “人为的”,而是客观存在。

我还经常听到一些校长振振有词地说:“难道应试能力不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吗?” 这话看似很雄辩,但一点经不起逻辑推敲。应试能力当然也是一种素质,但如果只培养人应试的能力,这样的 “素质” 再高,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畸形的。

素质教育包含了应试,但 “应试” 不等于 “应试教育”。所谓 “二者统一” “不矛盾” “可以到达平衡” 等观点是把 “应试” 和 “应试教育”的概念混淆了。

所以,我必须指出,“应试” 不等于 “应试教育”。“应试” 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和环节,而 “应试教育” 则是一种片面、畸形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总有人说 “应试教育看得见摸得着,而素质教育太空洞”。不对,素质教育的灵魂是 “目中有人”:大到一所学校的课程开发、教材建设、评价创新、教学改革等都要有 “人味儿”,小到一位老师在发试卷时不动声色地把角儿卷上再发给没考好的学生——这个细节正体现出了浓浓的却不露痕迹的人情味。这就是素质教育。

红筠老师,你还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吗?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6月11日

11.一线老师如何操作素质教育?

明仁老师:

作为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你对 “素质教育” 感到困惑:“那么多关于素质教育的解释,令我眼花缭乱。作为一线老师,我最关心的是——如何操作?”

的确,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理念:把学生当人,全面发展,注重人格、尊重个性,培养创造力……其实践操作包括了国家宏观层面和学校具体的课程开发、教材建设、评价创新、教学改革等,那么对一线老师来讲,该怎么做呢?

无论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多么丰富,我认为至少有两点是其重要内涵: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一线老师在平常的工作中抓住这两点,就是在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我这样说,你也许会觉得抽象了点。那我给你讲讲我的案例吧——

有一年,我带了一个初一新班。开学第一天,我点完名之后,打算把我给孩子们写的信发给他们。本来,我完全可以请几个同学上来帮我发信,但我打算亲自把信发到每一个孩子手中,因为在发信的过程中,我可以自然而然地对他们进行一些教育。果然,尽管许多孩子都有礼貌,但还是有孩子没用双手接,有的孩子没说 “谢谢”。于是,我表扬有礼貌的孩子,以此去影响没有礼貌的孩子。就这么一次发信,我就 “附加” 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家庭电话渐渐开始普及。我在班上对孩子们说:“打电话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我告诉他们,拿起话筒第一句话应该是热情的 “你好”,而不是冷漠的 “找谁”;我还告诉他们,当有人拨错了电话时,你要体谅地说 “没关系,没关系!” 而不是不耐烦地说“打错了!” 然后 “啪” 的一声挂掉。我说:“人家知道打错了,已经很懊悔了,结果你不耐烦地挂断,给对方留下怎样的心堵啊!” 一个月后,我“突然袭击” 给每个学生家里打电话,拨通以后我先不发声,听孩子们接电话时的 “第一声”,结果孩子们都很有礼貌。

点点滴滴,不声不响,这样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当然,人们常说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也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呈现出真正的素质教育。比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我知道,对于普通老师来说,教学自由度是很有限的——考试无权改变,教材无法选择,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素质教育” 的色彩。

有一年我教 《琵琶行》,有学生引用某资料书的观点,认为 “枫叶荻花秋瑟瑟” 的 “瑟瑟” 应是 “碧绿” 之意,而非课本上所注释的 “萧瑟”。不少学生赞同这一讲法,理由是这样理解画面更美——枫叶红,荻花白,秋水碧;还有学生引用白居易一名句 “半江瑟瑟半江红” 来印证。但也有学生表示反对:“晚上哪看得见 ‘秋水碧’?” 我提醒学生结合全诗理解这个词。于是经过热烈讨论和争辩,深入研究,大家认识逐步统一:“枫叶荻花秋瑟瑟” 是渲染一种凄婉的气氛,以秋天的萧瑟来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因此课本注释是正确的。就这么一次小小的研讨,虽然并没有推翻课本注释,但学生所获得的就不仅是某一正确答案,而且还初步学会了质疑、研讨以及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选择。

学完 《祝福》,有位女生举手要求发言,说她不同意李老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她指出,小说固然 “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但柳妈、卫老婆子以及 “咀嚼赏鉴” 祥林嫂悲哀、嘲笑她 “你那时怎么竟肯了” 的所有鲁镇人无一不是病态者,整个小说揭示了旧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祥林嫂正是在这冷漠中死去的。听完她的发言,我并不认为她的观点能完全驳倒我的分析,但她善于独立思考而且剖析确有独到深刻之处,丰富并深化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在课堂上向老师 “挑战” 更是难能可贵。因此我肯定了她的发言,并号召同学们向她学习。

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向权威 (包括老师) 质疑,这不需要谁批准,不需要加入什么 “素质教育课题”,也不需要什么 “一流的硬件设施”,只要 “目中有人”,通过这些细节我们便能践行着作为一线教师能够操作的素质教育。

上面我只从 “学会做人” “学会创新” 这两个方面举了自己的两个普通例子。素质教育当然远不止这两个方面,但它的本质都是指向人的全面且主动的发展。只要 “目中有人”——心中随时真正装着人的心灵、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未来……而不只是分数,那么你举手投足之间,时时刻刻都是素质教育。

不知我说清楚没有?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6月11日

12.我如何知道我还保持着初心?

袁媛老师:

你来信说,工作有几年了,依然热爱孩子,但好像不如工作之初那么有激情了,似乎有点倦怠了。怀疑自己是不是丢了初心。你来信问我,“我如何知道我还保持着初心?”

什么叫 “初心”?我不想下定义,我想朴素地说,就是工作第一天的情感、想法、愿望、理想……或者还可以说,所谓 “初心”,同时就是一颗 “童心”。

还是给你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退休已经四年,但至今还记得我第一天走进我工作的第一个单位——乐山一中校园的情景。

那天早晨,我很早就起来了,骑着自行车来到校园时,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还没到校呢!我一个人站在操场上有些激动,仰望天空那朵朵花儿一般的朝霞,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张灯结彩祝贺我,祝贺我这个新老师。我想,我就要在这里开始我的教育人生了,在这所学校,我也许会工作几年,也许是十几年、几十年,直至退休。当然,也许我会中途调离,但我这一辈子都会做教育,这是毫无疑问的。

学生们陆陆续续进校了,我朝教室走去。“老师好!” 一个声音响起。我没有反应,继续朝前走。“老师好!” 声音大了一些。我仔细一看,是迎面而来越走越近的一个男孩发出的,他分明是在叫我。啊?原来是在向我问好啊!我赶紧很认真地大声回道:“你好!”

这是我听到的第一声对我说的 “老师好”,那份激动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这声问候提醒我,我已经是老师了,以后所有学生都会对我说:“老师好!” 那一刻,我的眼前春暖花开。

多年后,我成了所谓 “教育名人”,我问自己:“我还保持着最初的童心吗?我现在已经是许多人眼里的所谓 ‘专家’ 了,可是,我内心深处还拥有当年第一次走进校园踏上讲台的那份纯情,那份憧憬,那份真诚吗?”

然后,我又无愧地回答:“是的,我依然保持着!” 我为此自豪。

那年,我请北京的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来我校附属小学讲课。刚走进校园,一群孩子看见我,便飞奔着向我跑过来,一边跑一边叫:“李老师,李老师……” 跑近后,也没有什么事,就往我怀里钻,在我身上蹭,嘻嘻哈哈,叽叽喳喳。当时王老师说:“李老师,孩子这么喜欢你啊!你看,一见了你就直往你怀里扑啊!”

孩子们喜欢我,是因为我也很喜欢孩子们。而这种 “喜欢” 正是我当年踏进校园最原始最朴素的原因。30 多年后这份情怀依然纯净,我很自豪。

无数人问过我:“李老师,你有没有过职业倦怠的时候?” 我说:“如果我说我也有过,你们可能会觉得我很 ‘真实’,会认为李老师 ‘是人不是神’,但那恰恰不真实,因为真实的情况是,我从来没有产生过职业倦怠。我知道现在也许有人也认为我的答案 ‘很假’,但我必须诚实。”

随时都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一块儿,这是何等开心!从事如此开心的职业,怎么会倦怠呢?

怕就怕本来一颗纯净的心渐渐蒙上灰尘。工作第一天,面对孩子们叽叽喳喳的 “老师好”,你会感动,会欣喜,进而也激动地大声回应:“同学们好”;但十年之后呢,同样是面对孩子们叽叽喳喳的问候,你可能已经不激动了,只是用鼻子 “嗯” 一声,算是回答。再过二十年,当又一批孩子同样叽叽喳喳地对你说 “老师好” 的时候,你甚至可能因为习以为常而不屑搭理了。如果真的那样,说明你的童心已经失落,而幸福则已经离你远去。

职业倦怠往往体现为不再激动,不再欣喜,校园的一切对你来说,都司空见惯,都麻木不仁,一切都是 “就那样”。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得真好:“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

第一天踏上讲台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的纯粹。没有功利心,没计较过收入,没想过如何算 “工作量”,也没想过什么 “教坛新秀” “市优青”“省级骨干教师” 之类,想的只是怎样把眼前的这一堂课上好,怎样把眼前这群孩子带好。教育就是教育,而不是 “荣誉”,不是 “职称”,不是“论文”,不是 “课题”……课堂上孩子们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下课后孩子们一声声无邪的笑声,就是我们全部的追求。

前不久,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 《穿越近四十年的笑声,依然感染着我们》,写的是我工作头几年和孩子们在郊外玩儿的情景:戏水、摔跤、斗鸡、捉迷藏、放风筝……

我还配了当年的老照片,发黄的照片上,年轻的我和一群孩子玩儿疯了。

一位照片上的小姑娘看了我这篇文章,留言道:“照片里有我,少年的我、我们,还有懵懂又清澈的那个少年的梦想!”

我回复这位已经五十岁的 “小姑娘”:“快四十年了。我陪你们长大,你们看我变老。”

可是,虽然老了,回首往事,依然有一种单纯的快乐。

或者说,因为单纯,所以快乐。

这就是初心。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8月12日

13.为什么别人的经验和技巧,我用着却不灵?

政国老师:

你说你 “恶补” 了很多有关班主任技巧的书,可带班依然很吃力。希望我给你一些能够 “拿来就用” 且 “立竿见影” 的方法。

我不得不诚实地对你说,很遗憾,我做不到。

我在许多青年教师心目中是所谓 “名师”,于是在网上常常收到许多“求助” 的留言:“这次期末考试我班成绩突然滑坡,怎么办?” “有一个孩子老爱迟到,怎么办?” “学生不爱学习,怎么办?” “一个学生和父母吵架出走了,怎么办?”……

有的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所提的问题太具体甚至太特殊了,我实在无法用一己的教育方法将所有的教育难题一网打尽。我只能尽我所能讲理念,讲原则,也讲一些我的案例,希望我的这些理念、原则和案例,能够让这些年轻教师想到他们自己的教育情境,从而有所感悟。但我确实没办法传授 “立竿见影” 的技巧。

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教育没有万能钥匙。无论多么正确的教育原则,都无法破解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教育难题。而且,越是具体的教育难题,其破解方法越具有 “唯一性”,因而是无法复制的。

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在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中说过:“某一条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 所以你照搬别人的技巧,效果当然 “不灵”。

比如,该如何转化一个行为习惯差、成绩不好的孩子?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一个普遍问题,因为 “后进生转化” 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课题,但实际上具体到某一个孩子,则无法用一个教育公式去 “转化”。这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学习基础等因素,都是唯一的,对他的转化方式,也只能是 “私人订制”。我们的教育思考必须 “纵横交错”——从纵的方面说,要追溯这个孩子发展到今天的种种复杂的原因;从横的方面说,要理清这个孩子 “当下” 种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转化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而这一切,显然不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能够代劳的。

所以,每当有人向我请教类似的问题,我总是诚实地回答:“我没办法。因为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只给了我一个孤立的教育现象,我确实没办法。但是,如果我在你的班上,如果长期和孩子相处,我一定会有办法的。”

几乎所有老师都知道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的道理,因此教育没有万能钥匙是一个教育常识。但有人偏偏一遇到难题便想找 “万能钥匙”,便想到请教 “名师”。这反映了一个令人忧虑的可怕现象——教师队伍中懒于思考的人不少。教师过去被称作 “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 “人类灵魂工程师” 本人的灵魂应该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而 “活力” 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思考。虚心好学,当然是一个年轻老师的美德。但所谓 “虚心好学” 更多的是指勤于阅读,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富于思考,乐于研究。动辄 “请教” 则不是 “虚心好学”,是自动放弃了思考与研究的权利,而放弃了思考与研究,便中断了教师专业成长至关重要的路径。

所以,学别人的经验不灵怎么办?那就研究自己的问题——把难题当课题!

还是以转化后进生为例。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老师靠请教获得 “灵丹妙药” 因而转化后进生成功的例子。相反,几乎所有善于转化后进生的老师都是善于研究的思考者,他们因此而成长最快。因为把难题当课题是最好的教育科研,而在班主任工作中,最大的难题莫过于转化后进生了。通过对后进生的观察、研究,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我们的教育智慧会更加丰富。在这过程中,年轻教师想不成长都十分困难。

政国老师,可能我今天的回信会让你有点失望。但我只能实话实说。向书本学习没有错,向名师学习也应该,但只有通过研究自己的具体难题,别人的经验才能化为真正属于你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对自己教育对象的思考与研究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与其求助于人,不如求助于己。最好的 “请教对象” 是自己。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2月9日

14.为什么不应该拒绝专家的培训?

方铭老师:

你来信谈到参加培训时,对教育专家充满了不屑:“说得好听,你来带个班试试?” 恕我直言,你这种态度是不对的。

这个逻辑看上去很雄辩。是呀,无论是 “纸上谈兵” 的成语,还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的俗话,都说明了真本事的重要性。我承认,确有一些 “专家” “学者” 爱摆弄一些玄而又玄的理论,什么这个 “原则” 那个 “性” 的,还有一大堆晦涩的概念,而给一线老师的建议,完全不切实际。对这样的 “专家”,我也是很反感的。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所有专家,这更不能成为我们拒绝学习理论的理由。

不同意专家的某一个观点,可以有针对性地直接反驳。尽管在理论素养方面,我们和专家不一定对等,可我们有着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和感悟,完全可以和专家平等地争鸣。但你不能用一句 “你来带个班试试” 一怼了之。这不是讲道理,而是发泄情绪。

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源于理论,理论指导实践,都十分重要。我们希望所有理论的提出者都有亲自实践的经验,否则就怀疑对方的理论站不住脚。但我们忘记了,理论也可以来自对别人实践的总结提炼,还可以来自众所周知的常识。比如,最常见的 “因材施教” 四个字,这既是古人的经验,也是公认的常识。说这话的专家就算没教过一天中小学,也不影响这句话的真理性。

我们党提拔干部,一般都要求有一线实践的经历,这是有道理的。这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对行政干部的要求。而对宏观理论的决策者来说,他们则不一定非要有具体的操作经验不可,只要尊重实际情况,注重调查研究,那么他们的理论照样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一生很少在前线指挥具体的战斗,但这不妨碍他统率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最后获得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如果有人不服:“你来带个班试试!” 这不是很荒唐吗?*一天书都没教过,这不妨碍他提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指导方针,开启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如果有人不服:“你来带个班试试!” 这不是很滑稽吗?还有雅思贝尔斯,连教育家都不是,更别说在中小学上过课了,可这不妨碍我们一线老师一遍遍引用他的名言:“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甚至连并非他说的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也强加在他头上,怎么没有人说 “你来带个班试试”?

“你来带个班试试”,看似是很有力的反驳,但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些老师思维的懒惰,因为他们不愿意去仔细分析研究,不愿意认真地和对方讨论,一句 “你来带个班试试” 就关闭了思考的大脑。这句话还反映了不少老师对理论的轻视,盲目迷信自己的所谓 “经验” 而裹足不前。

无论多么科学的教育理念,也无论多么先进的信息技术,最终都得靠站在课堂上的一个又一个教师变成具体的行动。因此,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而所谓 “高素质的教师”,理论修养是标配。

很多年前,有人提出教育要追求 “有技术的思想” 和 “有思想的技术”,真是精辟。我们反对只会 “纸上谈兵” 的专家,也同样反对动辄“你来带个班试试” 的教师。

事实上,现在活跃在中国基础教育界的许多学院派专家,当初也是从一线基层成长起来的。比如石中英、檀传宝、刘铁芳、李政涛……这几位目前中国最有影响的中青年教育专家,都是高校的著名教授,但他们都曾当过一线教师,有的还曾在农村学校待过。还有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荣誉会长顾明远先生,也曾经是中学教师。所以他们的思考与研究,是有丰富的实践基础的,并非闭门造车。我举这些例子,就是想说明,并非所有的专家都是纸上谈兵。

那些脱离实际而只热衷于这个 “概念” 那个 “原则” 的伪专家,被老师们看不起是应该的;但老师们因此而看不起所有专家,一听说要接受“专家培训” 就很逆反地排斥,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重视带班是对的,但因此而鄙薄理论就错了,这会妨碍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的老师连带了几届毕业班,就觉得自己把教育玩得玲珑剔透了,以为自己可以蔑视一切没带过毕业班的专家。

这些教师的可笑之处在于,他们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可笑。

方铭老师,我希望你自觉地把自己与这样的老师区别开来。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3月23日

15.为什么一线老师要有点“哲学素养”?

毅然老师:

在许多老师不重视理论学习的今天,你能够给我提出这个关于哲学素养的问题,我非常高兴。

的确,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一线教师认为,所谓 “理论” 意味着“高高在上” “空洞玄虚” “不接地气”;如果再说到哲学,很多老师更会本能地敬而远之,也一拒了之,而且还会理直气壮地说:“别玩儿虚的,直接说操作吧,我们一线老师就喜欢务实!”

其实,作为一个教师,哪怕你仅仅满足于领工资——我多次说过,为谋生而工作绝不可耻——没有一点哲学思考,最终你的工作也做不好,所以工资也未必那么稳当。何况,对于许多愿意在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做点研究的老师来说,有一些哲学思考的自觉,会使自己从教育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柏拉图说:“教育,从最高意义上讲就是哲学。” 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其实不可能离开哲学思考。比如,“实践出真知” “因材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牵牛鼻子” “失败乃成功之母” “成功乃成功之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静等花开”……这些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都是 “哲学”,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我说要 “让哲学思考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换句话说,每一位老师的教育实践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哲学思想,但是否 “自觉”,是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的重要区别之一。

比如,关于处理好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意思是我们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全力找出主要矛盾,这样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这个原理的运用其实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隔壁的锯木声

在一堂语文课上,师生刚刚兴趣盎然地读完一篇范文,正要准备开始写作文,突然在教室隔壁传来了刺耳的锯木声、敲击声,原来这是邻居在“大兴土木”。锯木声、敲击声看起来不可能短时间停下来,学生们个个皱起了眉头,原来的构思全被打乱,这时候环境与学习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老师分析了新情况,立刻决定:今天的作文主题是 《隔壁的锯木声》,请学生们打开自己的想象,隔壁的邻居是不是分了新居,还是在布置新房?是自己在打立柜,还是在做根雕?

这时候,学生们再听到锯木声、敲击声,不但不那么反感,反而仔细倾听这些声音的各种变化,揣测着隔壁主人的行为、心态。于是干扰下降为次要矛盾,而教与学又上升为主要矛盾。

这个案例说明,当主要矛盾 (教与学) 突然受到干扰时,次要矛盾(环境与学习) 便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这完全可以发生转化——干扰下降为次要矛盾,而教与学又上升为主要矛盾。

读到这里,可能有老师会情不自禁地说:“呀,我有时也是这样做的。” 对呀,哲学离我们就是这么近,换句话说,哲学其实蛮 “接地气” 的!

我曾谈到教师成长的四条途径: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我以前认为,这四点中,前三点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的是最后一点——写作。后来我发现,最难的,还是思考,因为阅读和写作都需要思考。有的老师教了一辈子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永远停留在 “手头上的活儿”,满足于 “熟能生巧”,缺乏思考。因此,其教育境界很难得到提升。而每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孩子、每一道难题,就是最好的教育。

注意,我说的是 “思考”,而不是 “想”。任何教师工作中不可能不想问题,但和一般的 “遇到困难动脑筋” 的 “想” 不同的是,“思考” 更多的是通过琐碎寻常的教育现象对教育进行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产生的?会怎样发展?内因和外因?偶然或必然?特殊还是普遍?……从具体现象出发,又超越具体现象而做 “形而上” 的思考,就是哲学素养的体现。所以,简单点说,所谓 “哲学思考” 就是 “追问”;再通俗点说,就是多问几个 “为什么”。而爱追问 “为什么” 的老师,其哲学素养就要高得多。

当然,在思考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读一些哲学著作。这方面的书是很多的,但今天我就给你推荐两本比较通俗的著作:《苏菲的世界》 和《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前者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后者是中国学者冉乃彦专门为我国中小学一线老师写的,深入浅出,夹叙夹议,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源于校园、来自课堂的小案例和小故事,将一个个抽象的哲学观点融入生动活泼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读来不但一点不枯燥,反而觉得很亲切。

毅然老师,读点哲学,学会哲学思考,你会更加富有智慧,且更容易获得职业的成功与幸福。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7月8日

16.如何让校长理解并支持自己?

梦飞老师:

你的苦恼是自己一腔热情,很想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方面做一些改革,却得不到校长的理解,“他只看分数。” 你说。

的确,一个年轻人想要做一番事业,在起步阶段没有领导 (不只是校长,还包括学校的所有管理干部) 的支持,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如何让校长理解并支持自己,我有一些 “过来人” 的体会可以告诉你,或许对你有些帮助。

首先,不要把校长视为对立面,而应该尽可能理解校长。

千万不要主观认定校长就一定是 “保守” 的,甚至是 “嫉贤妒能”的。很遗憾,现在网上有许多人正是这样看校长的,他们总认为校长都是些不学无术、喜欢讨好上级、钻营投机、以权谋私的人。有没有这样的校长?肯定有,但绝对不是大多数。从总体上说,校长群体的综合素质的平均值要高于普通教师。我还可以说,没有哪个正常的校长,不想把学校搞好!想通了这一点,你就不会与校长有对立感了。

想要校长理解自己,你是不是也应该理解校长?可我工作之初却并不是这样,我那时大搞 “改革”,比如,把语文课搬到油菜花地里上,经常带学生去野外活动……这些都曾被批评,还挨过处分。我当然也找过校长,甚至和他吵。后来校长和我多次沟通,我渐渐理解他了,我考虑的只是一个班,而他要考虑整个学校。比如,我的作文教学改革,是教学生改作文,最后我不再改作文。这个做法当然是很好的,但校长说:“我不可能公开支持,因为并不是所有老师和你一样真心搞科研,如果我公开支持你,完全有可能让不负责的老师钻空子,最后害了学生。” 后来,我越来越理解校长,校长也越来越认同我,并支持我。

第二,在保持个性的同时服从大局,在勇于创新的同时增进理解。

1985年10月底,针对愈演愈烈的作弊风,学校决定在期中考试时采用 “混班交叉” 的考试方式,即同一个考室里交叉混合坐着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我找到校长表明我的观点:“这是对学生的不信任!” 校长开始是循循善诱乃至苦口婆心地对我解释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我偏偏想据理力争:“不能因为极少数学生的作弊行为,而失去对绝大多数学生的信任。而师生之间的信任,是最可宝贵的教育前提!” 当时我考虑的就是对学生的信任,因为我班早就在平时单元考试时实行无监督考试了!在我的固执坚持下,那次期中考试我班学生硬是没有分出去一个,而是都整整齐齐坐在自己的教室里完成考试!

这事如果放到现在我也不会那么固执。不是说我现在变得圆滑了,而是我现在更能从校长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校长的角度看,当时的主要问题是遏制比较严重的作弊风,因此他必须 “重拳出击”。我班虽然考风很好,但不能因此作为例外而不服从学校统一的考试管理。我应该服从学校,同时坦然地向学生说明学校这样做的原因,我会特别强调学校这样做并不是对我们班的同学不信任,然后统一按学校的方式考试。

凡事换位思考,也就是多站在校长的角度想想,我就减少了许多冲动,也避免了许多莽撞。

第三,要拿出成绩证明自己,让校长发自内心地欣赏你。

要想赢得校长的支持,关键是你要拿出成绩来。改革就意味着突破常规,所以一开始你就要校长明确支持你,恐怕比较难。但是,如果你能够用良好的班风和突出的成绩证明你的改革是正确的,校长不但会支持你,而且对你以后的改革会有更多的宽容。

我的班上曾有个学生成绩相当差,上课根本听不懂,还不安分,说话唱歌影响同学们上课,我便让他每堂课都抄精彩小说,于是,他上课安静了。然而,这样一来,科任老师们不答应了,说上课不听课居然抄小说,这算怎么回事儿?事情反映到校长那里,校长笑了笑,说:“人家李镇西嘛,在搞教育科研!” 为什么校长对我这么宽容?那是因为我刚刚带完一届高三,无论班级管理还是高考成绩都十分突出,校长自然会对我无限信任。所以现在我经常对一些年轻班主任说:“质量才是硬道理!拿出质量比什么都有说服力。如果你的班级总是一塌糊涂,你的成绩总是惨不忍睹,你却说你在搞素质教育,谁信?”

多站在校长角度想问题,在保持个性的同时服从大局,在勇于创新的同时增进理解,尽量用出色的工作成绩说服校长并赢得校长最大程度的支持……这就是我对你的建议。

祝你尽早赢得校长的信任与支持!

远方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6月16日

17.如何与同事和谐相处?

琬云老师:

你来信的苦恼是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你说:“我说话直爽,常常得罪了同事自己还不知道。” 你希望改变自己的性格,和同事搞好关系。

没有人的性格是完美的。虽不能说性格就绝对不能改变 (或改善),但空间很小,不然怎么有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一说呢?说话直爽有时的确会让听者不悦,但更多的人会感觉到你的率真,没有城府。我的意思是,不用太为自己 “说话直爽” 而烦恼,只要注意尊重同事,不伤害对方的尊严,就没问题。

至于如何和同事搞好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只能着重说一点,就是要有一种胸襟,尽可能地欣赏别人。

当然,欣赏远方的人容易,欣赏和自己没有 “利害冲突” 的人不难,欣赏自己身边的人却不容易。我们可以欣赏其他行业的成功者,比如欣赏李娜,欣赏姚明,欣赏陈佩斯;我们也可以欣赏远方的同行,比如欣赏朱永新,欣赏魏书生,欣赏程红兵;但我们能够欣赏自己办公室的某个同事吗?能够欣赏和自己一个年级的同学科教师吗?实话实说,不容易。因为我们彼此之间可能有利益冲突,比如选先进、评职称,不是你上,就是我上。所以难有纯粹的欣赏。

不容易不等于做不到。欣赏别人,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并提升自己,“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通过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这不就提升了自己吗?同时,你欣赏别人,被欣赏的人感到了自信,心中充满阳光,对你自然特别感激,你给对方带去真诚的鼓励,还搞好了人际关系,多好!

当然,这和我们的胸襟有关。如果斤斤计较于一些琐碎的得失,弄得和同事成了 “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 的敌人,你快乐吗?你如果心中有阳光,看谁都是阳光灿烂的,看谁都很顺眼,反之,如果你心里一直有阴影,你看谁都很阴暗,看谁都不顺眼。都是同事,工作中难免会有摩擦,有争执甚至冲突,事情过了就过了,积在心里干什么呢?

有人之所以心理老不平衡,老见不惯这个见不惯那个,是因为心小了。俗话说:“心眼小了,事就大了。心胸大了,事就小了。” 你看学校一些老师,随时都是那么开心那么大气那么乐呵呵的,难道他们就没有遇到过不顺心的事吗?当然不是。只是他们心胸很豁达,因此人缘也挺好的。而同样在一所学校,有的老师却总纠结一些事,老想着 “要讨个公道”,找这个评理,找那个 “说清楚”,结果招来许多人讨厌。他就不想想,再过10年20年50年,现在 “咽不下” 的 “这口气” 还算事吗?尘埃落定,什么都是浮云!当然,你现在没有,我只是提醒。

我接着提醒你。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就是要多看甚至放大别人的优点,一定不要老盯着别人的不足。完人是没有的。谁都有不足,甚至缺点,但这不妨碍我们向每一个人学习。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你会感到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比自己强,都值得自己学习。当你向别人学习的时候,别人也会把你当作学习的对象。

千万不要恨别人,这是自己折磨自己。一次和任小艾老师聊天时,她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恨一个人,就是在自己心里钉一个钉子,是自己惩罚自己,自己折磨自己。” 想想也是。如果你心中装着某一个“仇人”,这个 “仇人” 又是你的同事,不但一想起就郁闷甚至 “气不打一处来”,而且还低头不见抬头见——天天如此,真是痛苦啊!

要珍惜缘分。想想,人生就这么几十年,茫茫人海中,能够相遇相识相伴于一所小小的学校,还居然能够成为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纯属偶然。但恰恰因为偶然,便让人感到多么奇妙!现在大家相处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那么普通,但若干年后大家退休了,某一天在大街上或小巷里不期而遇,一定会非常惊喜,然后站在路边滔滔不绝,也一定会说到今天的一切,该多么亲切!假如你现在对周围的人——哪怕只有一个人——充满仇恨,这为你以后的退休生活留下了不快的记忆,何苦啊!但如果你现在和每一个人都和谐相处,真诚相待,这给将来留下多少温馨的记忆啊!

当然,一起共事不可能没有矛盾,可这些矛盾都是来自工作,源于各自看法的不同,可以也应该争论甚至争吵,然而这些不应该上升到道德高度,最后互相仇视和诋毁。教研组会上不同的观点的激烈交锋,不影响下班后照样结伴去逛商店,更不影响彼此尊重,和谐相处。

所以,我还是说,要互相欣赏,要学会宽容,要珍惜彼此的缘分。没理由不珍惜。

你这样一想啊,心情就平和多了,看见同事也顺眼了,甚至你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可爱呢!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6月14日

18.如何做好一次精彩的演讲?

敏芳老师:

你说你最近 “愁死了”,你要代表学校参加一个区级的演讲比赛,主题是 “做新时代的好教师”。你说为这次演讲已经做了很充分的准备:领导亲自把关,成立了一个帮你 “打磨” 的团队,还指定学校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帮你精心修改演讲稿,学校领导还安排你在学校大会上试讲过两次,稿子你已经背得很熟了,团队甚至还帮你设计了手势……那你为什么还“愁死了” 呢?你说是因为紧张,怕到时候忘词儿。于是,你要我给你点建议。

既然你这么信任我,把我当朋友和老师,那我就直率地给你说一些可能会让你感觉到 “泼冷水” 的话。我认为,就凭你说的那些 “充分的准备”,我就断言,你的演讲不可能精彩!第一,这不是你的演讲,而是你们学校强加给你的演讲,连手势都要别人设计的演讲,这还是自己的演讲吗?第二,如此 “打磨”,你的个性已经没有了,你自己想说的话也没有了,有的只是无比正确也无比空洞的套话和大话。第三,靠 “背得很熟”的演讲稿所作的 “演讲”,已经失去了亲切自然,你只是一个留声机而已,即使你刻意加上 “感人” 的表情和 “动人” 的声调,也很假,不可能真正感动人。

但这不怪你,因为现在就流行这样的演讲,就像流行反复打磨过的公开课一样。演讲者的个性消失了,他呈现的全是 “集体智慧的结晶”,承载的是 “代表学校的水平”,所以,一开口就是朗诵体、抒情体、印刷体——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别说没有一个病句,就连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准确无误。这样的演讲毫无鲜活的生命气息。

在这种风气下,你作为学校一名普通老师,岂能免俗?

我认为,演讲就是真话、真事、真情的朴素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说自然的话。我搞不懂,为什么有的老师平时说话都是好好的,可一站到演讲台上,就拿腔拿调,表情夸张,矫揉造作呢?还是因为把 “演讲” 看得太神圣了。其实演讲就是说话,只不过是在公共场合围绕一个主题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说话。既然是说话,那么就应该 “说自然的话”。当然,演讲有特定的主题,所以写个演讲稿是可以的,但这个演讲稿只是你的提纲和内容重点,不是拿给你背诵的。有人之所以喜欢背诵稿子,是因为他担心讲漏讲错。其实,你站在台上,讲什么不讲什么,多讲一句少讲一句,听众是不知道的,他们又没拿着你的演讲稿对照着听,就算你讲掉了一句,他们怎么知道呢?你偶尔出现点口误,也很正常。你这样一想,就不那么紧张了。

第二,讲自己的事。有的演讲者在台上声嘶力竭地讲着,却并没有打动听众,因为他讲的都是别人的事,总有一个 “隔” 的感觉。根据自己的演讲体会,我认为,讲自己的事是最有感染力的,讲自己的事最容易讲好,因为最真实,而真实是最能打动人的。比如我讲教师专业成长,就讲自己在当班主任和教语文方面的案例,因为是自己经历的,不用编不用背,自然讲得很真切,而且很动情,听众自然会感动,而且会引起共鸣,因为他们会想到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故事。另外,讲自己的事不要仅仅讲自己成功的经验,也可以讲自己失败的教训。我在讲 “学生教我当老师”时,就既讲了我主动征求学生意见,听取他们批评建议的案例,也讲了我通过自己的教训,在学生的帮助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越来越成熟的故事,效果非常好。所以说,“讲自己” 应该是演讲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抒自发的情。最著名的演讲之一,即所有中学生都熟悉的闻一多先生的 《最后一次演讲》,这篇演说之所以感人至深,就是因为闻一多先生表达了他自己的浓烈情感。本来他是不准备演讲的,因为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会场上,他看到有特务捣乱,义愤填膺,不吐不快,于是走上台去直抒胸臆,火山爆发,排山倒海。虽然这次演讲是即兴的,但他心中的情感却已经积蓄很久。所有成功的演讲,抒发的一定是从自己心灵深处发出来的情感。对比一下,现在许多演讲,演讲者讲的大话套话,说的都是别人的情感,或者别人要他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演讲怎么可能感人?所以,你在准备演讲时,不妨问自己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要说的都是我想说的吗?我所说的,我相信吗?我表达的情感,是从我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吗?

说自然的话,讲自己的事,抒自发的情——这就是我对你的建议。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7月22日

栏目热文

为什么要当一名教师呢(你为什么选择当一名教师)

为什么要当一名教师呢(你为什么选择当一名教师)

曾经大家都非常羡慕公务员,社会地位高,收入高,工作规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务员不仅工作量以前大了很多,加班加点是常态,...

2023-04-19 16:10:21查看全文 >>

普通人为什么要做教师(为什么要做一名教师)

普通人为什么要做教师(为什么要做一名教师)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话题,在我的标题库里已经呆了有段时间了。今天,我终于安排上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

2023-04-19 16:08:55查看全文 >>

为什么选教师这个职业(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为什么选教师这个职业(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教师则是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重任。因此,教师职业备受尊重,并且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然...

2023-04-19 16:02:36查看全文 >>

长大为什么要做教师呢(你为什么适合做教师)

长大为什么要做教师呢(你为什么适合做教师)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

2023-04-19 15:55:48查看全文 >>

为什么想当一名教师的原因(为什么我长大后要当一位教师)

为什么想当一名教师的原因(为什么我长大后要当一位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简称教资考试,是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旨在选拔合格的教师人才。近年来,教资考试的报名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3-04-19 15:52:46查看全文 >>

当教师的意义在哪里(教师的档案在哪里)

当教师的意义在哪里(教师的档案在哪里)

说起这件事,我依旧感觉有一定的成就感与责任感。当天晚上,在家陪老婆吃完晚饭后,一位学生的家长给我发微信,问自家的孩子在学...

2023-04-19 16:04:30查看全文 >>

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当教师(我为什么当教师感悟)

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当教师(我为什么当教师感悟)

《论语》子张第十九有这么一段话: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读后,脱口而出:精辟啊精辟!其实所感慨的,主要还是“...

2023-04-19 16:18:22查看全文 >>

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你为什么想当一名教师说明原因)

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你为什么想当一名教师说明原因)

2005年是我走进教育行业的开始。直到今天,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决定。通过这些年来的工作和经验,我认为教育行业是一项至关重...

2023-04-19 16:14:21查看全文 >>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教师(你为什么适合做教师)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教师(你为什么适合做教师)

30年前我初中毕业,在填报志愿时,很是伤了一番脑筋.在那个年代,师范院校是排在志愿表的第一位,虽然我的中考估分还是挺乐观...

2023-04-19 15:37:07查看全文 >>

我为什么当教师(中职当老师的真实感受)

我为什么当教师(中职当老师的真实感受)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到曹妃甸从教,真的很好——在曹妃甸当老师的十大理由:  一、这里待遇高,工资明显高于其他县...

2023-04-19 15:32:23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