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马在为法兰西喜剧院委员会成员朗读自己的新剧作
在大仲马的影响下,维尼改编的莎剧和雨果创作的《爱尔那尼》先后搬上舞台,浪漫主义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巴黎与古典主义对抗的浪漫主义阵营越来越强大。大仲马继续创作了以复辟王朝的上流社会为背景的《安东尼》,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在巴黎连演130场。在接下来的近20年里,巴黎沙龙中的贵族以抢到大仲马戏剧的票为荣。大仲马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建造了历史剧院,文学界、戏剧界、新闻界的名流齐聚于此,狂热的巴黎人为了买一张戏票宁愿排24小时队。这种热况一直持续到1850年前后,随着现实主义戏剧的急速兴起,浪漫主义戏剧迅速衰落,但大仲马作为开拓者,在很大程度上对巴黎和法国文学界的氛围、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注定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历史剧院刚开始演出时的火爆场面
虚实之间的巴黎
大仲马的浪漫主义作品不仅包括戏剧,还有小说。他系统阅读了从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825年查理十世加冕的法国历史,常把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叙述对象,却在其中加入大胆的虚构和想象,让故事在虚实之间展开。大仲马曾坦言:“历史是什么,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他以惊人的速度创作了大量的“历史小说”,巴黎几乎所有的重要历史事件,都曾成为他作品中的背景。
最早的故事发生在戏剧《奈斯尔之塔》中。14世纪初的巴黎,卢浮宫对岸的塞纳河畔(即现在的法兰西学院大厦所在地)耸立着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塔,塔中设有监狱。每天早上,巡逻队都能在距塔不远处的河里发现3具青年男子的尸体,后来才发现,凶手竟是当今王后——勃艮第的玛格丽特和她的两个姐妹,她们夜夜与初到巴黎的外地青年幽会,随后把他们*死,最后王后因真相败露被捕。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奈斯尔塔事件”,但王后实际上是因政治原因被国王下令闷死。
17世纪,法国政界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大仲马以这一时期为历史背景创作了“达达尼昂三部曲”,即《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和《布拉热洛纳子爵》。故事一开始,少年达达尼昂怀揣着父亲留下的15个埃居(一种法国古货币),骑着一匹长毛瘦马前往巴黎,希望在国王火枪队当名火枪手。在队长府上,他遇见阿多斯、波尔多斯和阿拉米斯3个火枪手,与他们结为生死兄弟,从此开始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们为王后追回钻石项链的故事。历史上,几名火枪手、白金汉公爵、红衣主教黎塞留等都真实存在,但大仲马调整了年代,从而让不同时间的精彩故事在现实中“会合”。
大仲马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三个火枪手》曾多次被翻拍成电影,图为2011年版剧照。
《巴黎的莫希干人》将时间设定在1827年的巴黎。跟随大仲马的视角,我们能一一游逛巴黎的酒吧、大众舞场、犯罪角落和下水道,认识在那里密谋起义推翻查理十世统治的秘密组织成员,还有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流浪汉、妓女、酒鬼、暗探,等等。大仲马用很大篇幅描写了巴黎的下水道,甚至详细描述了其中地下墓穴的情状。其中警察在下水道审讯苦役犯的情节,让人不难想到雨果《悲惨世界》中沙威在下水道追捕冉·阿让的场景。大仲马在书中评价道:“与人类文明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不同,巴黎,这个文明世界的首都是从南向北发展的,是从蒙胡热蔓延到蒙马特。”
地下墓穴原为地下采石场,18世纪巴黎暴发瘟疫,为了解决地面墓地不足和公众卫生危机的问题,它才成为填埋死者的“死亡帝国”。地下墓穴长约为322公里,堆放着逾600万具人类尸骨,开放参观的仅2公里。
《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马继《三个火枪手》后最著名的长篇小说。虽然故事主要发生在马赛,但它最初的构想是发生在巴黎。1842年,大仲马旅行时路过基督山岛,为纪念那次游历,他打算以“基督山”命名自己的下部小说。当时,欧仁·苏的社会风俗小说《巴黎的秘密》大获成功,于是出版商劝说大仲马也写些以当代巴黎为背景的奇闻轶事,书名初定为《巴黎漫游印象记》。大仲马本想讲述一个涉及马赛、罗马和巴黎3个城市的复仇故事,后来恰好在《巴黎警察局档案回忆录》里看到一个发生在拿破仑专政时代的复仇案件,他便以此为蓝本展开创作。小说在报纸上连载了136期,历时近1年半,至今风靡全球。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书中还出现了画家路易·布朗热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所作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