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参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的专家认为,收进词典里的新词是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之后,看它是否被长期使用。
显然“潘嘎之交”是很不合适的,“潘嘎之交”只能算是一个网络调侃,还是模仿的“管鲍之交”这个成语,因此“潘嘎之交”是不可能被收录的。
其实很早之前,就网友提议把“正龙拍虎”收录成语词典被拒绝了。“正龙拍虎”来源于2007年陕西省安康市镇平县的一位农民周正龙声称自己拍到了华南虎,并获得2万元的奖励。
不过照片传到网上以后,很快就有人质疑照片造假,经过各方鉴定,这张照片确实是伪造的。
这件事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反响,“正龙拍虎”也红极一时,有人就提议把“正龙拍虎”收录进成语词典,和“郑人买履”、“叶公好龙”一样,不过最终还是被权威单位拒绝了。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收录新的成语条件苛刻是必要的,不然今天一个成语,明天一个成语,等到成语泛滥,那么成语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在台湾就闹出过一个关于成语的笑话。
2005年,台湾“教育部”把“三只小猪”、“卖火柴的小女孩”、“母鸡和金蛋”等列入了成语词典,引发台湾民众质疑。
台湾“教育部长”却坚称“三只小猪”等词汇是成语,并且还自作聪明地教大家用“三只小猪”造句:“如果看到小朋友不认真写作业,那就可以对他说,你不要像三只小猪的老大一样。”
这个造句真的让人怀疑这位“教育部长”的知识水平。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都是古代的成语,难道近现代就没有出过成语吗?未来还会不会有新的成语出现?
虽然成语的认定比较苛刻,但近现代还是产生了不少的成语的,现在小编就为您盘点近现代产生的十大成语吧。
1.舍己救人【出处】老舍《老张的哲学》:“舍己救人也要凑好了机会,不然,你把肉割下来给别人吃,人们还许说你的肉中含有传染病的细菌。”
【年份】1926年。
【释义】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造句】消防员冲进火海救出了小女孩,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