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方法,快速把握内容,准确把握主旨,解锁阅读之门,走进阅读天堂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因为没有掌握良好的方法,较为普遍地存在读得慢、抓不住重点、难理解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读得快、抓住重点、理解得透呢?

第一,学会快速预览,整体把握内容。
首先,注意标题与引言的魔力
阅读文章前,首先要关注标题和引言部分。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和概括,能够直接反映出文章的主题或核心观点。而引言部分则常常起到引导读者进入文章情境、铺垫主题的作用。通过仔细阅读标题和引言,可以初步判断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方向,为后续的阅读打下基础。
例如,我们读《荷塘月色》,从题目就可以推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月下荷塘的景色的,通过写景来抒情的;再如,阅读《放牛记》(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卷现代文阅读二的文本),看了题目,可以推断文章主要记叙了放牛及其相关的事情。
同样,我们阅读现行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一的“连续性、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材料时,可以先读文本的出处,从文章的题目来推断文本的内容。比如,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卷现代文阅读一的文本阅读前,可以先看文本末的出处《后真相时代》和开头段来推断本文阐述的是与“藜麦”有关的问题。

第二,注意段落开头句的线索或提示作用和结尾句的总结作用。
每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往往包含了该段的主题句或关键信息。因此,在阅读时,要重点关注每个段落的开头部分或结尾部分,尝试从中提取出段落的主旨句或关键词汇,进而串联起整篇文章的主旨脉络。
例如,《荷塘月色》的开头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了观景时的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抒情格调;再如: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中的阅读题一的第二个文本荣维木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中,第二段第一句的“首先,*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第三段的第一句“其次,*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等句子,都对本段的内容有着明确的提示作用。
再如: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中的阅读题二的《放牛记》中,第一节的首句:“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紧扣题目,引出了本文回忆的内容;第二节的结尾句:“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第五节的开头句:“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等,也都提示了本段的内容。

第三.寻找高频词汇,抓住关键词句,初步理解文章。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往往与文章的主旨紧密相关。阅读时,可以通过标记或记录高频词汇的方式,来捕捉文章的核心概念和主题。这些词汇的串联和解读,有助于快速把握文章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就是“荷塘“”月光“,所以主要内容与是与荷塘和月色相关的;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卷现代文阅读一的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就是”藜麦“和食用藜麦,明确了文本讨论的问题是关于食用藜麦。

另外,要注意理解主要理解词汇背后的意义。
要学会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意义。有时候,一个看似普通的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中却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深意。通过深入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会预览、关注关键词汇、理清段落结构、识别过渡句与信号词、注重阅读实际、养成良好习惯,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文本,我们都可以在阅读的海洋中更加游刃有余地航行,快速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旨精髓,显著提升学习效率。
更好的方法请看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