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痴迷读书,这在我周围的人中已是众所周知了。上学期期末家长会,中学的老师让我分享一下读书心得——好像是第五次了吧,“在家长会上分享读书心得”这件事情我都快有“心得”了[偷笑]
今天突然又看到这份稿件,觉得可以分享一下在网上,二次利用一下。也许可以帮得到有需要的人。
注:此分享针对中学生。
一、《哈利波特》:阅读,从兴趣开始我们中国的好书很多,但是上来就推荐一本外国著作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部书是我的两个孩子,从图文绘本过渡到纯文字的大部头最关键的一部书!出门前我特意量了一下,这部书算上附加本一共八本,合计300多万字,书本摞起来厚度就有20多厘米!值得一说的是这部书的第七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也是初中的必读书目!

我家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很不能接受那种全部都是文字的书,喜欢那种彩页的最好是带插画的那种,而正是这部《哈利波特》让她开始接受这种全文字的书。我家妹妹的睡前故事,我也是给她读的这部,读到第二本的时候她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自己看了。
到目前为止这部书两个孩子最少都看了三遍以上,大有百看不厌的架势。所以我觉得一部好看的精彩的书,对于开启一个孩子的阅读世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让他们知道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我觉得阅读应该有一个快乐的开始。
二、《鲁迅全集》:喜欢看的和应该看的除了《哈利波特》,中学的必读书目还有很多,比如说前段时间孩子们看的《西游记》和《朝花夕拾》。《西游记》的阅读相对容易,但是鲁迅的《朝花夕拾》着实让孩子痛苦了一段时间。

这个不怪孩子,诚然如大作家余华,他在读书的时候也是很讨厌鲁迅的。余华在自己的散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中说,他小时候以为中国的作家只有鲁迅和*,因为,课本上全是他们的文章,以至从心底里面就生出很强的抵触。直到他自己成为一个作家,再扭头看鲁迅的文章,才觉得是真的好。他在作家协会上谈及此事,印度的一位作家听了深有感触,跟他说:你小时候对于鲁迅的讨厌和我小时候对泰戈尔的讨厌一模一样!你看,连大作家在读书时都受不了鲁迅和泰戈尔,何况我们的孩子!
但是我跟孩子说鲁迅的书应该读而且一定要读,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文字上讲鲁迅的写作风格精简概括,描绘人物特别能够抓住重点,他笔下的很多文学形象比如说《祝福》里面悲苦的祥林嫂,《故乡》中“细脚伶仃的圆规”的“豆腐西施”,以“精神胜利法”文明的阿Q,带银项圈的少年闰土……这些经典的文学形象已经深深的植入了国人的心中;
其次我想说的是,鲁迅的杂文辛辣犀利像当头一棒,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却像画卷一样,向民国时代的清明上河图,7打开了民国时代最真实的中国社会!很多的时候,我们读历史,读中国近现代史,那些文字都是很抽象的,但鲁迅的文字像一幅幅图画,把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情况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人民要战斗,中国要觉醒!
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了解真实的历史这种写实的文学太重要了!我们看鲁迅不是因为他写的多精彩,而是因为他写的很真实;不是因为喜欢看,更多的是因为应该看!
三、《红楼梦》:阅读的层次和顺序中国人谈读书是绕不开四大名著的,《西游记》也是咱们初一的必读书目。名著要怎么读,没有标准答案,我在这里就是想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几个阶段。

前几日读毕淑敏的散文,她写道自己在9到10岁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不认识贾宝玉的侍女袭人的袭字,将“袭人”读作“聋人”,觉得贾宝玉的大丫鬟一定是听力不好,完全没注意“花气袭人”的典故。
我看了之后觉得特亲切,因为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也是在小学,那时纯粹把这本书当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言情小说,一遍囫囵吞枣,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章节就看一下,没有的直接翻过。
所以,第一遍读红楼梦,我几乎是走马观花,更谈不上什么收获;
等到上初一的时候,当上了一个文艺委员,要办黑板报,那时候流行往黑板报上面抄优美的诗词,我就又想到了《红楼梦》,因为依稀记得上面有很多成段成段的诗句,重新翻过来读的时候,见那些诗句确实很优美,于是一首一首的工工整整的拿了一个本子做摘抄,抄完了还会配一些好看的花边图画,譬如探春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自此,竟然培养了我做摘抄的习惯,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做了近20本摘抄。所以第二次阅读红楼,带给我的是最初对诗歌的审美,和做读书摘抄的习惯。
前段时间林老师让孩子们做摘抄,还可以画喜欢的装饰花边和图案,我觉得特好,这是个值得一生坚持的好习惯,受益无穷。
不过我真正读懂红楼梦却是在大学,那时候《百家讲坛》特别火,其中有刘心武解读红楼梦,分析的特别的透彻,对于故事的情节,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命运,还有书中像谜一样的那些判词,都做了很深入浅出的分析,那时候我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才算真正开始读懂一些红楼梦。

《红楼梦》如此,其他的名著也是这样,想要一蹴而就,一遍就读懂其实挺不容易的,越是优秀的书籍,越需要反复的读才能悟出其中的精髓,有时候甚至需要借助一些专业的点评。这是我对读著名著的一些感悟。
结语:活到老,读到老,阅读是一辈子的事,培养一个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有句话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在十年前,其次是在现在。”生孩子前我读书只是为了愉悦自己,但自从有了孩子,自从孩子上学,陪他们一起阅读也成了我的一种习惯。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很珍惜现在能够陪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的时光,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很多时候阅读也成为和孩子沟通的一座很好的桥梁。陪他阅读,陪他成长!天下的父母心,都是一样的。
最后,祝孩子们前程似锦,愿家长们未来可期!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