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对于活着本身的诉说似乎才是余华的本意。他像一个完完全全的旁观者,冷静地叙述着福贵悲剧的一生,不带有任何主观情绪色彩,不去评判对错与否,甚至不愿剖析福贵的内心,只是简单地描述他活着的模样。

作家 余华
这样看来,作者并不是在透过福贵的一生来向我们传达他具体的价值判断,也不是告诉读者如何活着才是好的或对的,他所要传达的是对于生命本身的哲学思考,想通过文字告诉读者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什么才是活着,他在探寻活着的本质形态究竟是什么,并由此表达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生活和幸存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不同。苟延残喘也好,锦衣玉食也好,其实有时并不是我们所能抉择的,与命运抗争的历程中,你会看到人的渺小,所谓的成长,也只是学会习惯性地接受。”这大概也就是作者余华想要在文中表达的他对活着及生活的感悟。

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再读《活着》,心情平和坦然许多,虽对小说主角的命运仍有许多同情,但因为有所经历更能客观地看待他的人生。现在看来,在经历不同时代的浪潮中,福贵的悲惨经历以及对活着的麻木,其实背负着他背后所处时代的印记,而且这也只是千千万万生活方式中的一种。我想,活着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不容易的,每个人都有做出不同选择的权利,谁都不能以主观价值判断来衡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而活着这件事情本身就被赋予许多意义,生而为人,即拥有了活着的权利,但因具有社会属性而与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需承担更多,会有劳累、苦闷、忧愁,但如果缺了这些,又如何在因活着而快乐时更加知道感恩与幸福呢。
村上春树说过:“有时我想,我能活到63岁真的是很奇怪。我认为自己是个幸存者。每次我想到他们,我就感觉自己要继续生活下去,并且健健康康地生活。我不想为了活着而活着,虽然这是活着的目的,因为我是幸存者,我就要完成活着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