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黄继光用身体堵抢眼
时任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得知要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的方案后,觉得可行,但又觉得安葬在朝鲜更好,这样有利于教育本国人民,又有利于中朝友谊。对于彭德怀的建议,*和刘少奇专门请示了*。
*是毛岸英的父亲,也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把自己孩子的遗体运回国内,甚至运回家乡落叶归根也无可厚非,但*同意了彭德怀的建议,同意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他用两句诗答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话的意思是,毛岸英是为了革命而牺牲的,死得其所,大好河山哪里都可以埋葬,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试想,*年轻的时候就发过类似的感叹,人到中年,当自己的儿子洒血战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时候,*再一次发出这样的感叹。
年轻的时候抒发的是走出韶山冲,去闯天下,不干出一番事业绝不回头,现在却是抒发对儿子的怀念,寄托的是对儿子的无限之爱。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来了燕太子送别荆轲的时候,荆轲吟唱的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异曲同工。
图 | *
1958年7月22日,*会见苏联大使尤金,和他交谈的时候,也提到了毛岸英的牺牲。*当时是这样说的:“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有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说,不必,死哪埋哪吧。毛岸英和数十万志愿军烈士都安葬在了朝鲜,他们和青山同在!”
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在感叹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并牺牲在中国的时候,也沉吟了这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另外,据毛岸青回忆,1959年的时候,毛岸英和邵华再一次向父亲提出“接岸英回家”,*严肃地说拒绝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很多志愿军烈士埋在朝鲜吗?”
尽管*没有答应,但是他对儿子的爱是深沉而沉重的。1976年*逝世,在他去世14年后,也就是1990年,工作人员在整理*遗物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小柜子,里面装着的竟然是*亲手珍藏的毛岸英的衣服。
有衬衫,有袜子,还有一个军帽。*平日里对个人的物品基本不会这样珍藏,但他却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的衣服悄悄珍藏了20多年。刘思齐得知后曾感叹:我的父亲*,究竟是度过多少个睹物思人的不眠之夜!
图 | *
可事实就是这样,*的爱就是这样,一个领袖的伤和悲,一个父亲的爱和痛,一个细节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对儿子的爱究竟如何?我们不妨再回头看看*说的那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岸英和数十万志愿军烈士都安葬在了朝鲜,他们和青山同在!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何等的壮美,何等的父爱。(文/小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