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七大理工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齐名,每年为世界培养数以万计的工程师。然而印度的基础教育却与高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有着全球一流理工学院的印度却有着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失学儿童,印度成年人的文盲率占全世界的37%。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女童失学的现象就更为普遍了。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女性都和男性一样主动参与社会竞争赚钱养家时印度女性却已然只能过着相夫教子的传统生活。
由此可见印度就是一个发展极不均衡的拧巴国家,那么印度这种拧巴的状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印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古以来就一直拧巴着,而且在1947年之前印度甚至不能被称为一个国家。印度向来被誉为是人种、语言、宗教的博物馆。关于印度人种的划分历来聚说纷纭。目前国际学术界最为普遍公认的划分方法是在1935年由B.s.古哈提出的。
古哈将印度的种族划分为六个主要类型:尼格罗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地中海人、迪纳拉人、蒙古利亚人以及北欧人。大约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7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出现了灌溉农业和城市建筑。创造这一文明的是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他们是南亚现存最古老的居民,是尼格罗人和原始澳大利亚人混血所繁衍的种族。如今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的达罗毗荼人约有2.17亿。
不过达罗毗荼人并不是今天印度的主体民族,由他们所开创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也不是今天印度文明的主流。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开始出现在印度西北部并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雅利安人已完全征服了开创印度河文明的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在征服达罗毗荼人的过程中逐渐由原始部族向成熟的国家文明形态过渡。种姓制正是雅利安人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性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