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春秋战国时期,丞相制度出现。这个制度沿用的时间非常久,一直到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废除。就是说丞相制度在我国使用了两千多年。
这样看来,宰相就不用讲了,只是名义上的称呼。现在我们主要讲一下相国和丞相的区别。简单地说,相国的权利比丞相要大得多。
先说一下相国。相国出现在春秋时期,前面说了最初的时候叫相邦。邦就是诸侯国的意思,也叫邦国。在诸侯国的境内,相邦的权利仅次于君主,其主要职能是辅佐君主。不管是哪个诸侯国,相邦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相邦的权利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职位不仅仅是辅佐君主这个简单,也容易威胁到君主的权利。秦国在秦王嬴政时期,吕不韦死后,秦国就不再设立相邦。
西汉建立后,设立相国。之所以叫相国,是为了避讳。西汉虽然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并不是完全继承秦朝的制度,也进行了秦朝之前的很多东西。西汉的相国权利和之前没什么差别,仅次于君主。西汉的君主和嬴政想法一样,都觉得相国权利太大。所以西汉一共只有四个相国,萧何、傅宽、曹参、吕产。这四人中萧何和曹参担任相国时间比较长,因此这两人也成了相国的代名词。汉文帝之后,西汉不再设立相国。
东汉时期,最初的时候也是没有相国的。不过董卓进京之后,自己担任相国。董卓被*之后,东汉再也没设立过相国。之后的王朝也没设立相国。
再看一下丞相。丞相这个制度最初是依附于相国存在的,最初的时候,丞相是辅佐相国的。相国的权利太大,有很多事忙不过来,所以就设立丞相帮助相国分担事务。光是这一点,就知道丞相的地位远不如相国。秦国在吕不韦去世后,虽然不设立相国,但还是有丞相。
不过丞相并不只有一个,一般是多个。比如秦朝有左丞相、右丞相、中丞相三个职位。西汉建立后,也有左丞相和右丞相。左、右丞相虽然权利有点悬殊,但悬殊并不大。他们共同对皇帝负责。西汉废除相国制度后,丞相就成了权利最大的人。不过由于丞相有两个,所以可以相互牵制,这样皇帝就能加强自身的权利。不过西汉后来也废除了丞相,主要是觉得丞相虽然有两个,但权利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