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动作可能很多人没怎么研究过,也没注意过,其实点破后你就会觉得是醍醐灌顶,那就是在拍高球时用到的,但是这个动作很多人是做不好的,而且也是有难度的,基本要点是:
- 这个动作不光是要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而且更多要注意的是以左脚为主要支撑腿,而右腿需要抬起,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找击球点。
- 这个动作需要在球的上升期击打,最好的最高点最稳妥,因为此时球不再上升,是最好找下手点的时机。
- 击打球时最好已撞击为主,如果对方的球旋转强,那也可以加点摩擦,这样更容易裹住球,制造弧线,提高上台率。
- 抡臂的关键点是找击球点后的挥拍,需要从上而下直线下压,而且在收小臂时,不像前面两种,将小臂收向左前上方,而是从右上方收向左下方,而且不需要受太大角度,而且大臂需要高高抬起。
以上是三种挥臂的基本特点,那么我们需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三种动作呢?各种挥拍都是应对哪些球的呢?
摆臂:这种因为动作小,发力比较集中的特点,主要用在近台球的处理,因为近台的球速比较快,需要动作小而力量集中处理,最重要的是动作还原快,连续处理球的能力强。所以摆臂是最有威胁最实用的动作。
甩臂:这个动作的目的最主要是想制造弧线,甩臂能够充分摩擦球,所以一般拉球动作都是需要用到甩臂,而且也只有能做到甩臂,才是最佳的拉弧圈动作,其他的那都算是没有入门,效果不佳。
抡臂:这是打高球时必用的动作,因为上面两种动作根本无法做到。抡臂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在高处找到击球点,而不是等着球落下后再去找点,下落后的球由于加速度原因,会导致击球的难度加大。
那么这三种动作对我们来说,需要注意什么呢?容易犯什么什么错误呢?
其实这三种动作,发力原理是相差不大,只是动作的发力大小、方向和幅度不太一样而已。发力的原理都是由脚步蹬起发力,传至胯和大臂,再传至小臂和手腕,但最终的力量是从手指头传到拍头,这才是一个完美的力量传递过程。但是,业余球迷的错误都会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力量都已经分散了,并没有完美地传递到手指头,比如抬肩,抬肘,勾腕等,都是发力分散的重要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平时看到很多人感觉力气很大,动作很大,但是打出的球却似个海绵,软弱无力的原因。
各位球友可对照以上三种挥臂,看看自己能做到哪几种,有没有全部掌握,离这块敲门砖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在每一种球时能否选择最好的方式来迎接?如果觉得小编的观点有帮到你,可以点个赞,如果仍然保持疑惑,也可以留言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