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服主持设计师李鉴教授用时两个月完成了宇航服及头盔的设计,打造了无数功能性的细节
据说,编剧龚格尔和导演郭帆2015年就拿到了电影《流浪地球》项目,剧本和构思就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小说《流浪地球》的篇幅不长,剧本即使增加了台词和细节,也只有99页,5万多字,郭帆带着整个创作团队不断的讨论和调整,画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再接下来,就到了我们今天这个专题所关注的部分——物理特效。谈科幻电影必然绕不开特效,电影中呈现出的逼真特效技术引发了观众的热议,而这些令人震撼的特效基本都是出自国内团队之手。但影迷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电脑特效,在此前的舆论场中,关于《流浪地球》中特效的评价,也多以电脑特效为主,也就是CG,很少有人提到片中的物理特效(也叫“实体特效”)的部分,而实际上,那些被统称为“道具”的“物理特效”正是后期电脑特效的基础,物理特效道具越真实,后期效果才更能给观众代入感。
三套宇航服陈设在现场场景中
本期专题中,我们专访到几乎承包了《流浪地球》物理特效制作的MDI工作室的主创成员,片中出现的宇航服、外骨骼服装、枪械、点火石、休眠舱、气囊球等都出自MDI设计师和工程师之手。这群一直埋头苦*设计师们不仅实战技术过硬,更令人惊喜的是,接触过国外电影及特效制作环境的他们,对中国电影工业化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演员吴京在空间站发射仓拍摄现场
| “拯救地球”的工业设计小分队
MDI工作室最初与《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相识是因为另一个项目,那时他们还叫“421工作室”。那个项目虽然因为一些问题搁置了,但是双方一直保持着联系,421工作室负责人肖甦自己负责的一个动画片(也是科幻题材)遇到了点问题去请教郭帆,顺便就聊到《流浪地球》的合作,当时他们正在写剧本。
宇航服从设计建模到完成实体的效果,斑马纹测试曲面平滑度
经过几番接触和比较,最终当时的421工作室(MDI前身)参与了《流浪地球》地球戏份的宇航服、外骨骼服装、点火石、气囊球、地下城轨道车以及枪械部分的设计制作。制片人龚格尔曾在某次采访中提到过因为《流浪地球》*和*了两家物理视效公司,说的就是“工作室”及后续*接班的MDI工作室。这个项目最初大家都没底,因为没做过,预算也卡得很死,当时的预算一开始就是不挣钱的,龚格尔还私人拿了钱补贴,不过后期仍然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