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倒是为消化仓库积压的粗老料而研发的7572,滋味醇厚饱满,适口性高,大受欢迎,甚至成为了大益历史上生产量最大的熟饼,有熟茶标杆之称。
多年后的检测发现,7级料的还原总糖含量是最高的,用来做熟茶非常合适,后续勐海茶厂为南天公司研发的8592 ,用料更粗老,市场反馈也很好。
时间辗转,来到了改制后的勐海茶厂,虽然之前的7262和7592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与接下来这款茶品所用的技术相比,还是差了一个档次——金针白莲。
2005年,在借鉴清朝贡茶“女儿茶”的基础上,勐海茶厂的制茶师李文华先生研发出了一款用宫廷散熟料压制的普洱熟茶。
一开始,市场上并不看好这款茶,因为当时7572,7581等粗老用料的熟茶大行其道,以至于制茶理念都认为要制作普洱熟茶,就必须要有大叶茶梗等粗料。
而金针白莲等级非常高,后陈化空间无法保证,成本定价也比较高。就这样,在没人看好的情况下,501金针白莲荷香茶问世,并大受好评。
同年,501金针白莲荣获第二届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好评越来越多,各茶厂也纷纷效仿,开创了高等级用料熟茶市场。
此外,同年研发的501批的十年磨一剑v93熟沱,也在技术上突破了勐海茶厂此外的轻发酵短板,老茶头这一茶品,更是将渥堆副产品变为了一类新产品。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勐海茶厂研发熟茶的能力才突飞猛进,在巨量市场和充足研发经费的支持下,一门难度非常大的技术被攻破——智能发酵。
2010年,大益启动“ 普洱茶渥堆机理研究”项目,创立专研微生物的科研部门,以老发酵池内的微生物为样本,研究其周期性规律。
2013年,保密程度非常高的大益七号院低调落成,几乎不被外界知晓。任务是为老酵池里数以万计的微生物基因测序,并区分出有益菌和有害菌。
2016年,历经三年潜心研究,大益七号院发布重大科研成果,微生物作用于毛茶后,发生的品质改变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基本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