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四万”精神
源于改革开放初期, 省内有个比较一致的观点—— 扬中是“四千四万”精神的发源地。 作为长江中仅次于上海崇明的第二岛, 扬中是江苏面积最小的县级市。 当年扬中人常说: “如果靠岛吃岛,连酱油拌饭都吃不上。” 于是, 成千上万的扬中人走出家乡, 凭着“四千四万”精神, 无中生有地培育出“供销员经济”, 推动乡镇工业蓬勃发展, 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列。 从睡地板到当老板, 江苏突破地少人多的局限, 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带动江苏经济腾飞。
“张家港精神”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苏州作家何建明在纪实报告《我的天堂》中 这样写道: “当时我们沙洲建县之初, 县委向上面写了一份报告, 那里面有一句话我至今仍记得: 我们一无所有。” 1992年1月, 56岁的秦振华接任张家港市委*, 在市委常委会上首次提出: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 张家港精神产生后, 市委提出“工业超常熟, 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 样样工作争第一”的“三超一争”目标, 全市26个乡镇你追我赶,自找对手,结对竞赛。 1995年10月,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张家港召开, 向全国推广“一把手抓两手、 两手抓两手硬”的张家港经验。 随之,“张家港精神”闻名全国, 成为江苏改革开放的“三大法宝”之一。
“昆山之路”精神
“唯实、扬长、奋斗”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昆山还是个农业县, 并且在苏州六县中经济排名倒数第一, 而今竟一跃成为 “全国百强县 (市)之首”。 昆山神话般的崛起令人称奇, 一路走来,我们不断地追问: “昆山到底靠什么演绎了神话?” 改革开放以来, 一代代昆山人不断解放思想、敢闯敢干、追求卓越, 走出了一条“不等、不靠、不要”的改革创新之路, 一条“唯实、扬长、奋斗”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创三先”精神
“创新、创业、创优,争先、领先、率先” 1998年, 江苏已基本完成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进入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2003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精神, 江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
迫切呼唤弘扬 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内容的江苏精神,
简称“三创”精神。
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委会确定新时期江苏精神, 由“三创”深化拓展为“三创三先”。 可以说, 这些精神, 都是江苏人的群体性精神, 熔铸了江苏人奋斗发展的轨迹, 彰显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开拓的品格。
03
致敬
江苏人
有人问, 什么样的江苏人才是值得尊敬的江苏人? 历史的回答可能是: 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 吴仁宝(吴仁宝:“中国农民第一人”) 秦振华(“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 赵亚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崔根良(中国光纤光缆行业的领军人物) ...... 而369君的回答却是: 连云港人、徐州人、宿迁人、 淮安人、盐城人、泰州人、扬州人、 镇江人、南京人、南通人、常州人、无锡人、苏州人 (从北到南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