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光
长时间的日光照射会促使中药成分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光化反应,日光中的紫外线和热还可使含蛋白质的中药材变性、色素分解、加速鞣质产生沉淀。
5、微生物
微生物是中药材发霉、腐烂的主要因素。中药材中的营养物质,包括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水分等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其中霉菌类是造成中药发霉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6、害虫
由于中药来源广泛,受采收、加工、运输、贮藏、包装等多种途径的影响,加之害虫生物学特性多样,容易构成对药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危害。在常用的中药饮片中,易被虫蛀的占40%以上。
7、鼠害
鼠类易破坏中药的包装,造成药物的窃食,同时还可造成排泄物污染、病毒及致病菌传播等危害,尤其是死鼠对中药危害更大。
二
贮藏中常见的中药变异现象
1、虫蛀
虫蛀是指害虫侵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性作用。中药材(饮片)大都含有淀粉、脂肪、糖、氨基酸等,营养丰富,当温度在25-32℃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之间,中药材及饮片含水量在15%以上时,极易滋生害虫,发生虫蛀。中药经虫蛀后,会形成蛀孔,产生蛀粉,成分损耗,且会受排泄物污染,造成疗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如泽泻、莲子、甘草、党参等最易受虫蛀蚀心。
2、发霉
发霉是指在适当温度(20-35℃)、湿度(相对湿度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中药表面附着或内部寄生的霉菌繁殖滋生的现象。它能够侵蚀药材内部组织,使其变质,以致失效。
3、变色
变色是指中药在采收、加工、贮藏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空气、日光的影响而引起中药自身原有色泽改变的现象。例如花类药材,光线直射过久,就会褪色。颜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发生有效成分的变化。
4、走油
走油也称泛油,是指含有脂肪油、挥发油、黏液质、糖类等成分较多的中药,在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润、返软、发黏、颜色变深等现象。因此,贮藏这类药材,必须放置阴凉干燥处。
三
常用的中药贮藏与养护方法
1、干燥
干燥是保存中药的最基本条件,因为没有水分,许多化学变化就不会发生,微生物也不易繁殖。常用的干燥方法有晒干法、阴干法、烘干法、通风干燥法、密封吸湿干爆法、远红外干燥法等方法。如枣仁、知母宣阴干;大黄、山药可以烘干。
2、冷藏养护
采用低温(0—10℃)贮存方法,可以有效防止不烘、生虫、发霉、变色等变异现象发生。低温冷藏不仅可以防止中药材及饮片的有效成分变化或散失,还可以防止菌类孢子和虫卵的繁殖。如人参、蛤蟆油等常用此法。
3、密封养护
密封或密闭贮藏可以避免外界空气、光线、温度、混度、微生物、害虫等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可在密闭容器中添加白灰、沙子、木炭等吸剂或贮藏于地下室。如刺猬皮、蜣螂虫等动物类药材可以采用生石灰埋藏贮存,熟地黄、龙眼内等可用薄膜材料密封于密闭容器藏等。
4、对抗同贮养护
本法为利用不同性能的中药和特殊物质同贮具有相互制约,抑制虫蛀、霉变、泛油现象的传统贮藏养护方法。如泽污、山药等与丹皮同贮防虫保色,番红花防冬虫夏草生虫,花椒与地龙、蕲蛇、金钱白花蛇及全蝎同贮防虫蛀,冰片与灯心草同贮防霉变等。
作者简介
陈学春:2018年7月毕业于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在校期间主修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药事管理学等课程。2018年7月至今在临沧市云县中医医院,主要从事制剂室的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