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2岁的英达从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毕业后归国,出演了谢晋导演的《最后的贵族》,在电视剧《围城》中饰演赵辛楣,获得过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当上了北京人艺的导演,但却没有一部自己执导的作品。
英达在美国留学时,曾观摩过《考斯比秀》,他被这种演绎形式深深吸引,进而萌发了在国内创作一部类似模式影视剧的念头,这与作家王朔一拍即合。
手握一两页的故事梗概,英达跑遍京城搭台子、拉赞助,最终集结到英宁、英壮等一班“自家人马”,由英达任导演,正式定剧名为《我爱我家》。
“情景喜剧”当年在国内并没有标准译名,在英达讲述了国外的观看经历后,王朔将其直译为“情景喜剧”。
致敬唯一的“文学师”梁左筹备初具规模,但编剧一时空缺。于是,王朔推荐了英达北大的学长、创作过相声《虎口脱险》《电梯奇遇》的梁左。
出生于文艺世家的梁左,被称为“四九城里别提多幽默一人”,他的作品常常在幽默背后隐藏着一种淡淡的悲凉,将荒诞用严肃的形式演绎,以逗乐的口吻讲述让人落泪的事。他的喜剧幽默之余,有一种厚重,既不流于庸俗,也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我爱我家》的剧本创作中,鉴于梁左的核心作用,用“编剧”“文学统筹”已不能涵盖,因此英达为他定制了一个特殊称谓——“文学师”。
就这样,以梁左为核心,而后又有十余位优秀编剧陆续参与,他们中的张越、束焕、梁欢等人,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影视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大家没日没夜的剧本推敲,在诸多智慧大脑的激情碰撞间,灵感频频进发,许多堪称“绝了”的台词一个接一个地诞生。梁左曾笑言:“这些‘包袱’,我本来是要用在我的小说里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就勉为其难用在这儿吧。”
令人遗憾的是,2001年5月19日,梁左因突发性心脏病英年早逝,年仅44岁。这一次,也是想在《我爱我家》播出近30年后,借剧本出版的机会,致敬《我爱我家》唯一的文学师梁左。
《我爱我家》的故事极富中国特色。这一家人中有老干部兼离退休老人、公务员兼知识分子、表演艺术家兼家庭主妇、无业游民兼创业青年等等,亦有形形色色不同阶层的社会角色,让几乎所有人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