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鲁引弓在成为专职作家之前,曾经在媒体工作数十载,长年分管科教新闻。每一年的毕业季,他都会采访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但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开始有学生向他反映,同桌或者同学因为决定出国而很久不来上学了。自此之后的每一年,这种反映都会愈加普遍,高考前出国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无论是作为一个媒体人,还是作为作家,这种现象都令鲁引弓对“留学潮”风靡背后的动因开始感兴趣。
“应试教育,就是分数选拔。孩子需要经过几百次、上千次考试,对所有考试都是不可以紧张,不可以出差错,差一分就差一操场的人。”鲁引弓与中国毕业生的家长群体接触多年,他能够感觉到,其实这些家长在这个时期,更多是为自己的孩子感到心痛的。在中国的教育大环境下,如何能够让孩子的视野远远在分数之上,如何能够让孩子有多方位全面的发展,这好像成为了一个难以实现的伪命题。
《小别离》讲述了三个阶层的家庭面对儿女升学和出国时经历的情感上的种种矛盾。草根家庭,琴琴的父母,将出国视作令孩子前程似锦的唯一途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他们原本的平民阶层;土豪家庭,张小宇的父母,将出国视作解决家庭后妈与儿子之间矛盾的逃避方法,而且秉承着学渣考不上学就花钱出国镀金的富人思维;而中产家庭,则是为了逃避升学压力,让孩子在未来更轻松的拼得光明的前途。
(我很难相信一部文学作品能够撬动一些文学的板块,我想更大作用是对人心的影响。)
如今,随着“留学低龄化”,计划出国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像剧中朵朵、琴琴和小宇一样还未初中毕业,就背井离乡的学生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当父母决定将其送出国门,似乎就是一瞬间的决定,而《小别离》却是站在了父母的角度,清晰的向所有人诠释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事,那就是其实父母在为孩子做出出国的决定的时候,不知道默默的经历了多少日日夜夜的精心盘算和辗转反侧。“虽然也有媒体说这种出国潮很仓促,但孩子是他们的唯一,每个家庭的未来他们一定会慎重对待,再仓促的决定也一定是经过换算的,只不过这种换算十分两难。”鲁引弓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