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灯笼吴伯箫阅读感受(《灯笼》吴伯萧读后感)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4-02-04 20:49:14作者:YD166手机阅读>>

作者:刘宏宇

有六十多处硬伤的课文<灯笼>,让我如何去教?》这是一篇跟2023北方第一波大寒潮差不多一起扑来的“正说网文”,很认真很较劲的那种。

从题目中“让我如何去教”的话,很容易判断出作者是素被喻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和“园丁”的人民教师,至少也是托了“人民教师”的“壳”。当下,这类“托壳”的事儿多了去了,高中生给谁谁一封信啥的,“托”的就是高中生的“壳”,记得的都还记得吧。

之所以不排除这篇关于《灯笼》之“硬伤”的正说网文是“托”了人民教师的“壳”的可能,毋宁说是“希望”——希望文章真的是什么薄浅的“自信者”托人民教师的“壳”哗众取宠推到网上的!若不是,即网文“真的就是”出自一名教师的手笔,则笔者“读后感”中“好笑”、“鄙视”这两大构成,就要被更沉重的“悲哀”压碎,而几乎就只剩“悲哀”了。

是的——悲哀——为现在乃至后来还要学“语文”的孩子们,陷于这样的教师,悲哀!

灯笼吴伯箫阅读感受,《灯笼》吴伯萧读后感(1)

(一)真的是“天大的难题”

批判《灯笼》的这篇网文,开宗明义写道:我这个学期教八年级语文……今天学到第四课《灯笼》,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天大的难题!

是什么呢?

且看ta接下来怎么说——《灯笼》这篇散文是吴伯箫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刚步入文坛时写的习作……内容十分庞杂,中间又缺乏必要的过渡,显得非常突兀杂乱……难以容忍的是文章到处是病句、生造词语、标点使用错误等语法上的硬伤,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共有六十多处……真是骇人听闻,估计打破了全球教科书的记录。

这全面否定的架势,这波及“全球”的口气,不知道的还以为要挑战教材的选编呢。当然,也许,人家就是想挑战一下教材的选编。现在这种事也很多,动不动就说教材有这问题那问题,都能闹到“线上喊打喊*”的程度,好像有什么无形的“飞刃”在悄然而无比犀利地割裂着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的“底盘”;之前更多见学生家长和教材的隔空喊话,现在,至少,从这篇网文起,教师,特别特别重要的语文教师,正式登场了!而且,拿来“开刀”的,不再是不伦不类的插图或者汤姆杰瑞爱德华木村小野江户川,而是直接“招呼”吴伯箫,“剖开”民国美文的牛黄狗宝!还是凛然在上地聚焦“硬伤”!

网文作者自称“这个学期教八年级”,八年级,应该就是“初二”吧。按“一向的传统”,初二之后的初三(大概就是“九年级”),为应考,基本处于“总复习”状态,不大学新课了;之后,如果上高中的话,还会学个两三年语文,但除了人数上明显弱势的选“文科”的,更多得多的余者,很容易就流于形式了;再要是不上高中,语文这门课的“学”或说“新知”,八年级、初二,不说“最后一程”,却也决说不上“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众所周知,汉语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文字之一,同时也是最积累了并因而最富于“美学元素”的语言文字之一!

每个中国人,从“开蒙”到完成基础教育,花在“语文”上的时间和精力,要明显多于很多很多其他国家的同龄人;所以,语文的教学,依笔者看,既然付出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仅停留在“工具”层级,实在偏废,一定要“学”一些、“赏”一些“美”的东西,也就是要有“文学教育”和“文学的审美教育”,让孩子们在最单纯最清澈最容易被感动也是最富于“天然的自信”的年华里,领悟到、尊飨到,我们传承数千年的语言文字的大美,将那种独特的美,融入灵魂和骨髓,继而弘扬、播撒、传承。

如此说来,语文教师,实在担当着“天大”的“使命”。不幸的是,很多很多,多到“绝大多数”承担这一天大使命的语文教师,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天大使命;更不幸的是,他们这些绝大多数,也并不具备可以担当起这一天大使命的能力和才具。于是,涉及到“美”的教学,就成了——如同给吴伯箫及其《灯笼》挑拣硬伤的网文作者所言——天大的难题!

Ta能把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剖析出六十多处“硬伤”,以至于明示不知道该怎么教,才真的是汉语言基础教育的“天大的难题”!

灯笼吴伯箫阅读感受,《灯笼》吴伯萧读后感(2)

(二)是“硬伤”还是“美”

回到挑“硬伤”的网文——或许真的是“自信满满”,当然不排除闲的没事儿的可能,反正,作者很不惜力地罗列出吴伯箫先生的散文《灯笼》里的“硬伤”,并且还很自信地附上了ta自己的“解读”、“处方”。

比如:吴先生原文中“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的文字,被网文作者提出两处“硬伤”:

其一,火火烛烛,属于“生造词语”;

其二,“迹近恐吓”,也是“不通”,不如说“接近”或“近似”恐吓。

特想问问什么叫“生造词语”?今天的词汇、成语,哪一个不是过去“生造”出来的?

杯弓蛇影,不是因为一个故事“生造”出来的?井底之蛙,是打从盘古开天辟地就有的词汇?“固步自封”呢?“夜郎自大”呢?退一万步,“火火烛烛”不行,“神神鬼鬼”呢?就更别说这几年十几年才有的“人艰不拆”、“喜大普奔”、“不明觉厉”,岂不更牵强费解?!

任何语言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所有词汇都是“产生”出来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火火烛烛是作者的自造词,生动表达了孩子天真的视角和作者长大后对童年思绪的缅怀之情……这个词啊,别处是没有见到过的,不过学到了,以后用得着的时候,可以用,不用怕有人说你生造词语,告诉ta,有出处,就是咱们现在读到的这篇美文”……

敢问老师,能不能这么“教给”学生?迹近恐吓——迹近,样子很像,可不可以这么理解?迹,是什么?敢问老师,知道吗?您不知道、不懂,就说“不通”,谁给的自信?!你的“接近”、“近似”,跟人家的“迹近”相比,毫无画面感吧!哪儿来的说人家“不通”还给“开方子”的底气?!

又比如:“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说人家“活活”形容太阳和“如沸”形容繁星都“不通”,是不知道太阳一天中有升有落、色泽和光亮在变化而如同“活物”么?你没见过繁星闪烁满天,想象不出跳腾的沸水变换折光的样子,怎么就不能用心想象一下,而上来就说人家“不通”呢?

还比如:“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想回家、重温曾经的温暖而光亮的习惯、渴望并怀恋那温暖而光亮、梦里的喜悦欣慰都能像蜡烛开花那样光耀地迸出……

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呢?是不是的,可不可以这样去“揣测”呢?“揣测”了过后,难道品不出原文凝练、生动,甚至带几分“蒙太奇”韵味的独到么?

可是,我们的“老师”怎么说?“家来睡”明显不合语法,应该改为“回家睡觉”——我的天哪!蠢到我一个“非科班执笔人”无法形容,开不出“拯救的方子”!更雷人的是,老师批曰“蜡火开花这种行为十分危险,与消防教育相抵触,不应该让学生学习”。

姆们北京有句俏皮话——我说前门楼子,你说胯骨轴子。简直“鸡同鸭讲”!人家说的是梦和蜡烛火“开花”的牵连,关特么消防安全什么事!什么叫“蜡火开花”?实在不知道,能不能问问知道的人?自己试试呢?有写文章挑错批判的工夫,早整明白了!那样要能引起火灾,笔者和数以千万计的同龄人,大学时候早就都烧死了!

实在非要扯一下“消防”,大可以说“那时候都是明火照明,很容易引起火灾。

现在如果要点蜡烛,弄明火照明,要更注意消防安全,能避免就避免,因为现在的环境中更多易燃材料”……不懂么?真可能!连自家本行的语文教学都还连一篇文章也看不懂,别的就更指望不上了!

灯笼吴伯箫阅读感受,《灯笼》吴伯萧读后感(3)

(纪念吴伯箫先生诞辰115周年)

(三)民国笔墨与“后来”的大不同

有些事,预料到不好的可能,实在不想真的就像预料的那样发生,可却偏偏还就是像预料的那样发生了;这种情况多了,就很担心这回也逃不出、不能例外——这话说的,应该还算明白吧。

同样意思,鲁迅先生就写成“我因为常见一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了起来,所以担心此事也一律”(未必一字不差),按上及那位超自信网文作者的尺度,这话不仅“拗口”、不易理解,恐怕也存在对照现代语法的“错误”或“不当”,肯定也“硬伤”累累!

或许,很可能,上述鲁迅先生的那段话及其所属的小说作品《祝福》,并不在现在的基础教育教科书里,至少“不全在”,可能“节选”。作为“新文化”文学领域“第一巨匠”,鲁迅先生的文章都遭遇了现代教科书的“挑拣”,大量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与今时更习惯也更通行的“表达式”的差距,就更会被严苛“批判”,一点儿都不奇怪。

最晚也是从晚清“洋务运动”开始,我国语言和文学方面就有很多先行者致力于“文字表述”的“通俗化”;至“民国”伊始(1912年)到“五四”(1919年)的这个阶段,衍生成可以用“轰轰烈烈”形容的“白话文运动”,抵制陈冗的“八股”风气,摒除文言的晦涩诘屈,是为更多人能“开化”、整个民族甩掉千年枷锁而拥抱现代文明的文化盛举!

虽其中也难免崇洋、过激,但总体上是“积极”的“时代里程碑”!

其间,涌现出一大批“白话文大师”,留下了足可令后人观摩到“白话文运动”历程的浩浩美文,今天看去,如果没有一些基本的“历史”的了解,确实会像给《灯笼》找硬伤的语文老师那样,觉得“不适”。

造成“当时”于“今时”差异也可以说让语文老师们“不适”的原因,大抵三方面:

一是近古文言文到白话文过渡的“坎儿”。

早期“白话文”,是先行者们从近古文言文(不同于“上古”和“中古”)“生跳”的产物;不甚恰当地打比方,顾炎武的文字,是“古语”的“通俗化”,章太炎的笔墨,则是“屈附于古文的今文”。

这个过渡期,时间较长,反反复复,是很多微妙变换、尝试“积分累加”,即使极力“白话”,也难免带些文言的底蕴。例如,鲁迅先生的首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也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其中的语言,就有很多对方难脱文言文的痕迹,加上其所表达的故事的“深度”,即便要编入教科书,也是放在高中阶段。

二是“中”与“西”的相抵相融。

同步于“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很多知识分子都以各种方式接受、“纳入”了“西学”;文学领域亦然,造成一些文学家的“白话”语言、语法,多多少少带了“外语”的“基因”。

比如:白话文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留学美国,其汉语文字的“白话”,就受了“低内涵文化”的美国英语影响,相对比较直白、通俗;鲁迅和为数不少的“留日派”,则真的是在作品的语言风格上带点儿“东洋范儿”。还有俄语派、法语派、英语(英国)派、德语派……

不少人竟是会从“外语”往汉语白话“进军”的,学习外语前,他们的汉语言文字表达,都还是文言文“界面”呢!

三是方言“问题”。

新中国正式推行普通话之前,虽也有“官方标准话”,却没能在广泛范围大力推行,各地方言庞杂多样,写作者在文字作品中,也难免方言的“带入”。为什么老舍先生的作品被后来的学习者和教学者普遍认为“更适宜”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老舍先生是北京人,写作中带入的方言是北京话,而北京话是众多方言中最接近(“接近”,不是“就是”)普通话的种类,所以读起来几乎“零障碍”。

当然,有的方言,落到文字上,好像“区别”也不太大,可相比“后来”以至今天,那点儿不大的差距,还是会细微却不容忽视地体现于文字。差距较大的方言,甚至到今天,都还存在“文字差异”,比如“粤语字”,到今天,照粤语“土话”写出来的文字,很多人还是看不懂。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民国笔墨”与今天我们更习惯乃至自觉认定是“唯一正确”的语法文法存在“读解”上的差异,为什么还要在教科书里录入?

这个,除了让学生也就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了解与“历史”相关的文字演变历程,是否还有“美学”教育的意图?也许有。希望有!遗憾的是,无论“美学”还是“历史”,我们的语文老师们,都比较“短板”!至少,跟《灯笼》挑“硬伤”、“开方子”的网文作者、八年级语文老师,两方面都连“小白”还够不上。

作为喜好文字并且多少算有点儿心得的长者,别说不想,就是想给ta“开方子”,都开不出来;只能弱弱地、善意地提醒一句——整的明白就教,整不明白别瞎教。

灯笼吴伯箫阅读感受,《灯笼》吴伯萧读后感(4)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

栏目热文

0度是冰还是水(0度的水是冰的吗)

0度是冰还是水(0度的水是冰的吗)

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是一种很常见的物质,在地球上水也是大量存在,地球表面71%以上的面积都是水域,而且也可以说水在...

2024-02-04 21:20:08查看全文 >>

0度和100度区别很大吗(0度和零下10度有什么区别)

0度和100度区别很大吗(0度和零下10度有什么区别)

即将代表中国队参加北京冬奥会三个项目比赛的中国自由式滑雪选手谷爱凌,她曾这样介绍自己:“我是谷爱凌,一个热爱滑雪的女孩,...

2024-02-04 21:09:33查看全文 >>

0摄氏度是谁规定的

0摄氏度是谁规定的

有北方的网友问:“南方的网友为什么不玩雪,是因为不喜欢吗?”对这个问题,我先捂住自己被伤到的心,然后给了他一个大比兜。虽...

2024-02-04 21:26:08查看全文 >>

绝对0度和0度有区别吗(南方0度与北方0度有什么区别)

绝对0度和0度有区别吗(南方0度与北方0度有什么区别)

绝对零度,一个稍显陌生的名字,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零摄氏度”有何区别?它似乎象征着“冷的极致”,那么绝对零度究竟有多可怕...

2024-02-04 21:16:32查看全文 >>

青春有你2槽点那么多凭什么火(青春有你2新的一期怎么回事)

青春有你2槽点那么多凭什么火(青春有你2新的一期怎么回事)

最近,大家有没有在看《青春有你2》这部综艺呀?我从节目开播看到最新一期,真的有一种做了一场噩梦的感觉。这节目槽点也太多了...

2024-02-04 21:16:58查看全文 >>

吴伯箫灯笼写作内涵(灯笼吴伯箫原文赏析)

吴伯箫灯笼写作内涵(灯笼吴伯箫原文赏析)

大约两年前,镇江的一位文友告诉我,他从正在读初中的女儿的《语文》课本上看到了吴伯箫先生的《灯笼》,向我了解其中某个词的含...

2024-02-04 21:08:28查看全文 >>

灯笼吴伯箫阅读题答案(灯笼吴伯箫段落概括)

灯笼吴伯箫阅读题答案(灯笼吴伯箫段落概括)

一、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

2024-02-04 21:22:46查看全文 >>

吴伯箫的灯笼课后题及答案(灯笼吴伯箫主要阅读心得)

吴伯箫的灯笼课后题及答案(灯笼吴伯箫主要阅读心得)

人教部编八年语文(下)每课一练《灯笼》及答案一、填空题1.文学常识填空。 《灯笼》的作者 ,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 家、...

2024-02-04 21:09:40查看全文 >>

吴伯箫灯笼写作手法(吴伯箫的灯笼全文分段)

吴伯箫灯笼写作手法(吴伯箫的灯笼全文分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本第一单元第四课,选的是山东莱芜的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的一篇散文。我们上初中时学习的是他的另一...

2024-02-04 20:53:56查看全文 >>

吴伯箫灯笼中写灯笼的段落(吴伯箫灯笼中描写的句子)

吴伯箫灯笼中写灯笼的段落(吴伯箫灯笼中描写的句子)

很多孩子在考试时不知道如何写作文开头,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吴伯箫的《灯笼》中的第二自然段,个人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作文开头,...

2024-02-04 21:18:51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