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了“冰珠”,这里就说一下这本书的另一个争议点,“真珠”是不是“珍珠”。许多书里面,都把诗末“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真珠”,直接解释成“珍珠”。
但是大家没有考虑到,白居易为什么在这里用“真”字。白居易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尽管在他的诗中,也会采用比喻和想象等世术手法,但是总体上来说,他更加善于“写实”。
白居易之所以写“露似真珠”,是因为他确实看到,江岸上草丛中的露水,因南下冷空气被凝结成了冰珠子。
于是“月似弓”,也是一个毫不夸张的比喻,因为此时正是月初,新月当空的时候。新月像柳眉,也像是一把弯弓。
为了能够帮助大家正确理解白居易这首《暮江吟》的本意,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822年,在这七年之前,白居易本来就还受皇帝的信任。但是因为武元衡的事件,白居易遭到了政敌的弹劾,被贬到江州做司马。
在这七年之中,白居易满怀忧愤与悔恨,时刻提醒自己不会再度得到皇帝的重用。但是公元820年的冬天,事情突然得到了转圜。
白居易又被调回京城当上了朝散大夫,可以穿正五品以上官员的绯袍了。于是白居易又像从前一样,兴高采烈地参与国家大事,向皇帝出谋献策。
有一次,白居易上书议论河北军事,但是皇帝没有采纳。这个时候,白居易突然感觉到了皇帝对自己的不信任。
同时,白居易也厌倦了朝堂上的党争,所以主动上书请求调到杭州去当刺史,好在地方上一展拳脚,也为百姓办一点实事。
后来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白居易去了杭州以后,浚通了西湖,修了白堤,还写下了著名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写《暮江吟》的时候,已经不再执着于在朝堂上建功立业了。因为他找到了人生前进的新方向,心情轻松、愉悦,所以看沿途的风景也感觉十分美妙。
而“半江瑟瑟江半红”,正是白居易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寒露”来临的季节,江水本来是寒冷的,就像是中唐的政局一样。此时,白居易的思想豁然开朗了。
就像一缕阳光照到了江面上,让一半的江水都变得温暖了。因为心境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所以他才有闲暇去观察沿岸的露水,和天空中的明月,并写下诗句去赞美它们。
结语《暮江吟》这首诗中最大的争议,主要还是关于“瑟瑟”一词的解读上面。
如果按照主流意见,强行把“瑟瑟”解读为碧绿色的玉石,会让诗歌的画面更加漂亮一点。同时,也更能与末句中,用“真珠”打造的画面遥相呼应。
不对原作做深度理解,只将这四句诗看作两幅梦幻风景图,的确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但是这样的解读,和作者的真实的意图,就有一定的距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