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彻底除去后患,曹丕还设下了一个圈套,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诗中要涵盖兄弟之情,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否则就处死他。这无疑是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就连当时的文人*客,也很难做到如此高的要求。
然而,曹植的文采实在过人,他竟然在七步之内做出了一首传世佳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不但含蓄地表达了兄弟之情,而且字字珠玑,堪称经典。曹丕无可奈何,只好作罢,却也从中看出了曹植的过人之处。
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重新启用了曹植。这一次,曹植下定决心要重新建功立业,为国家谋福利。他日夜操劳,研究政策,为百姓谋福祉,朝野上下无不对他改观重生,表示欣喜。
当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时,曹植更是振奋精神,誓要亲自前往前线,督阵亲征,割下诸葛亮的左耳。这番豪气,令人热血沸腾。当时的曹叡,也被他的这番话所打动,对他赞赏有加,可谓是重新燃起了对他的期望。
谁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曹植再次酗酒宿醉,错失了良机。当时的情况是如何的危急啊!诸葛亮乘虚而入,趁机挑拨离间,导致曹魏军队溃不成军,损失惨重。消息传回后方,曹叡勃然大怒,痛斥曹植的无能,差点将他的爵位废黜。
最终,只因大臣们的劝解,才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但从此以后,他再也无法重新被重用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不是酗酒误事,或许他就能有更大的作为,而不至于就此身败名裂。
曹植深知这一次是自己彻底断送了前程,他羞愧难当,自暴自弃,每日以泪洗面。看着昔日的同僚们在朝堂上扬眉吐气,他却只能默默无闻,过着阴暗潦倒的生活,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随后,他又被迁封多次,最终被贬到了东阿。这个偏僻的小地方,与他当年的权倾朝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不得不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研究文学著作上,以解心头的烦闷。
太和六年,他改封为陈王,但此时的他,早已意志消沉,对前程再无任何憧憬。一生的才华,就这样付之东流,令人扼腕叹惜。他本可以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却因为一个致命的缺点,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最终抑郁而终,可谓是人生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