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准备工作
熟悉空调系统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风量、冷热负荷、恒温精度要求等,弄清送(回)风系统、供冷和供热系统、自动调节系统的运行要求。绘制通风空调系统的透视示意图。调试人员会同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深入现场,查清空调系统安装质量不合格的地方,查清施工与设计不符的地方,并记录在缺陷明细表中,限期修改完。备好调试所需的仪器仪表和必要工具,消除缺陷明细表中的各种毛病。电源、水源和冷、热源准备就绪后,即可按计划进行运转和调试。
(3)通风空调系统运转前的检查
准备工作通风空调系统运转调试前的检查空调自动调节系统控制线路的检查调节器及检测仪表单体性能校验通风空调系统的风量测试与调整空调设备性能测定与调整自动调节系统及检测仪表联动校验空调系统综合效果测定核对通风机、电动机的型号、规格是否与设计相符。检查轴承处是否有足够的润滑油,加注润滑油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检查电机及有接地要求的风机、风管接地线连接是否可靠。检查风机调节阀门,开启应灵活,定位装置可靠,已定位在工作位置。风机启动并连续运转,不少于2h,有单机试运转记录。
(4)通风空调系统的风量测定与调整按工程实际情况绘制系统单线透视图, 应标明风管尺寸、 测点截面位置、送(回)风口的位置,同时标明设计风量、风速、截面面积及风口尺寸。开风机之前,将风道和风口本身的调节阀门放在全开位置,三通调节阀门放在中间位置,空气处理室中的各种调节门也应放在实际运行位置。开启风机进行风量测定与调整,先粗测总风量是否满足设计风量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下步测试工作。系统风量测定与调整。干管和支管的风量可用皮托管、微压计仪器进行测试。对送(回)风系统调整采用“流量等比分配法”或“基准风口调整法”等,从系统的最远最不利的环路开始,逐步调向通风机。风口风量测试可用热电风速仪,叶轮风速仪或转杯风速仪,用定点法或匀速移动法测出平均风速,计算出风口风量。测试次数不少于3~5次。系统风量调整平衡后,应达到:风口的风量、新风量、排风量、回风量的实测值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偏差值不大于10%。新风量与回风量之和应近似等于总的送风量,或各送风量之和。总的送风量应略大于回风量与排风量之和。系统风量测试调整时应庄意的问题:测定点截面位置选择应在气流比较均匀稳定的地方,一般选在产生局部阻力之后4~5 倍管径(或风管长边尺寸)以及产生局部阻力之前约 1.5 ~2 倍管径(或风管长边尺寸)的直风管段上。在矩形风管内测定平均风速时,应将风管测定截面划分若干个相等的小截面,使其尽可能接近于正方形;在圆形风管内测定平均风速时,应根据管径大小,将截面分或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同心圆环,每个圆环应测量四个点。没有调节阀的风道,如果要调节风量,可在风道法兰处临时加插板进行调节,风量调好后插板留在其中并密封不漏。
(5)空调系统综合效果测定在各分项调试完成后进行,测定系统联动运行的综合指标是否满足设计与生产工艺要求,如果达不到规定要求,应在测定中做进一步调整。确定经过空调器处理后的空气参数和空调房间工作区的空气参数。检验自动调节系统的效果,各调节元件设备经长时间的考核,应达到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在自动调节系统投入运行条件下,确定空调房间工作区内可能维持的给定空气参数的允许波动范围和稳定性。空调系统连续运转时间,一般舒适性空调系统不得少于8h;恒温精度在± 1 度时,应在 8~12h;恒温精度在± 0.5 度时,应在 12~24h;恒温精度在± 0.1 ~0.2 度时,应在 24~36h。空调系统带生产负荷的综合效能试验的测定与调整,应由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和设计单位配合进行。
(6)资料整理、编制交工调试报告。将测定和调整后的大量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应包括下列内容:通风或空调工程概况。电气设备及自动调节系统设备的单体试验及检测、信号、联锁保护装置的试验和调整数据。空调处理性能测定结果。系统风量调整结果。房间气流组织调试结果。自动调节系统的整定参数。综合效果测定结果。对空调系统做出结论性的评价和分析。
采暖系统施工方案1 工艺流程
2 绝热层的铺设
(1)铺设绝热层的地面应平整、干燥、无杂物。墙面根部应平直,且无积灰现象。
(2)绝热层的铺设应平整,绝热层相互间结合应严密。直接与土壤接触或有潮湿气体侵入的地面,在铺设绝热层之前应先铺一层防潮层。
3 地板辐射供暖管道安装
采暖管应按照设计图纸标定的管间距和走向敷设,采暖管应保持平直,管间距的安装误差不应大于 10mm。采暖管敷设前,应对照施工图纸核定采暖管的选型、管径、壁厚,并应检查采暖管外观质量,管内部不得有杂质。采暖管安装间断或完毕时,敞口处应随时封堵。
采暖管切割,应采用专用工具;切口应平整,断口面应垂直管轴线。
采暖管安装时应防止管道扭曲;弯曲管道时,圆弧的顶部应加以限制,并用管卡进行固定,不得出现“死折”;PB管弯曲半径不宜小于 6 倍管外径。埋设于填充层内的 PB管不应有接头。
施工验收后,发现采暖管损坏,需要增设接头时,应先报建设单位或监理工程师,提出书面补救方案,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增设接头时,应根据采暖管的材质,采用热熔或电熔式连接,或卡套式、卡压式铜制管接头连接,并应做好密封。采暖管应设固定装置。可采用固定卡将采暖管直接固定在绝热板上。采暖管弯头两端宜设固定卡; 采暖管固定点的间距, 直管段固定间距宜为 0.5-0.7m ,弯曲管段固定间距宜为 0.2-0.3m 。在分水器、集水器附近以及其他部位采暖管排列比较密集的部位,当管间距小于100mm时,采暖管外部应采取设置柔性管套等措施。采暖管出地面至分水器、集水器连接处,弯管部分不宜露出地面装饰层。采暖管出地面至分水器、集水器下部球阀接口之间的明装管段,外部应加装塑料套管。套管应高出装饰面 150-200mm。采暖管与分水器、集水器连接,应采用卡套式、卡压式挤压夹紧连接;连接件材料宜为铜质;铜质连接件与 PB直接接触的表面必须镀镍。
(1) 分水器、集水器宜在开始铺设采暖管之前进行安装。水平安装时,宜将分水器安装在上,集水器安装在下,中心距宜为200mm,集水器中心距地面不应小于300mm。
4 填充层施工
(1)混凝土填充层施工中,采暖管内的水压不应低于0.6MPa。
(2)混凝土填充层施工中,严禁使用机械振捣设备;施工人员穿软底鞋,采用平头铁锹。
(3)系统初始加热前,混凝土填充层的养护期不应少于21d。施工中,应对地面采取保护措施,不得在地面上加以重载、高温烘烤、直接放置高温物体和高温加热设备。
5 面层施工
(1)施工面层时,不得剔、凿、割、钻和钉填充层,不得向填充层内楔入任何物件。
(2)面层的施工,应载填充层达到要求强度后才能进行。第 18 页
(3) 石材、面砖在内、外墙、柱等垂直构件交接处,应留10mm宽缩缝;木地板铺设时,应留 14mm的伸缩缝。伸缩缝应从填充层的上边缘做到高出装饰层上表面10-20mm,装饰层附设完毕后, 应裁去多余部分。 伸缩缝填充材料宜采用高发泡聚乙烯泡泡沫塑料。
(4) 以木地板作为层面时,木材应经干燥处理,且应在填充层和找平层完全干燥后,才能进行地板施工。
(5) 瓷砖、大理石、花岗岩层面施工时,在伸缩缝处宜采用干贴。
6 卫生间施工
(1)卫生间应做两层隔离层。
(2)卫生间过门处应设置止水墙,在止水墙内侧应配合土建专业做防水。采暖管穿止水墙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7 检验、调试及验收7.1 阀部件检验
阀门、分水器、集水器组件安装前,应做强度和严密性试验。试验应在每批数量中抽取 10%,且不得小于一个。 对安装在分水器进口、 集水器出口及旁通管上的旁通阀门,应逐个做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7.2 阀门试验
阀门的强度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 倍;严密性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1 倍,公称直径不大于 50mm的阀门试验持续时间应为15s,公称直径 DN65-DN200的阀门试验持续时间应为 30s,试验压力在试验持续时间内应保持不变,且壳体填料及阀瓣密封面无渗漏。
7.3 地面供暖系统中间验收时,下列项目达到相应技术要求:
(1)管材规格及敷设间距、弯曲半径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可靠固定。
(2)伸缩缝应按设计要求敷设完毕。
(3)采暖管与分水器连接处应无渗漏。
(4)填充层内采暖管不应有接头。
7.4 系统水压试验
(1)应在系统冲洗之后进行。冲洗应在分、集水器以外主供、回水管道冲洗合格后,再进行室内供暖系统的冲洗。
(2)水压试验应分别在浇捣混凝土填充层前和填充层护养期满后进行两次;水压试验应以每组分水器、集水器为单位,逐个回路进行。
(3)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1.5 倍,且不应小于 0.6MPa。
(4)在试验压力下,稳压 1h,其压力降不应大于 0.05MPa。
(5)水压试验应采用手动泵缓慢升压,升压过程中应随时观察,不得有渗漏。
(6)再有冻结可能的情况下试压时,应采取防冻措施,试压完成后应及时将管内的水吹净、吹干。
7.5 调试与试压运行
(1)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未经调试,严禁运行使用。
(2)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运行调试,应在具备正常供暖和供电的条件下进行。
(3)地面辐射采暖的调试工作应由施工单位在建设单位配合下进行。
(4)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调试与试运行,应在施工完毕后且混凝土填充层护养期满后,正式采暖运行前进行。
(5)初始加热时,热水升温应平缓,供水温度应控制在比当时环境温度高100C左右,且不应高于 320C;并应连续运行 48h;以后每隔 24h水温升高 30C,直至达到设计供水温度。在此温度下应对每组分水器、集水器连续的采暖管逐路进行调节,直至达到设计要求。
(6)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暖效果, 应以房间中央离地 1.5m 处黑球温度计指示的温度,作为评价和检测的依据。
来源:机电天下微信公众号(id:mepbbs)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