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甲图试管①中反应后固体可能不含铁
B. 甲图试管②中反应后固体可能含铁
C. 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D. 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 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于三种的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所以甲中铁不会与氯化锌反应,乙中铁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说明铁又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所以:
A、由于甲中铁不会与氯化锌反应,所以甲图试管①中反应后固体一定含铁,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甲图试管②中反应后的固体一定不含铁,故B错误;
C、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铁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但是氯化铜的量不能确定,所以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中是否含铁,不能确定,故C错误;
D、通过题中的分析可知,加入铁的质量是2a,每56份质量的铁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大于2a克,故D正确。故选D。
14. 类推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
①碱的水溶液通常呈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②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③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④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发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⑤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碱的水溶液通常呈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是错误的,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②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是正确的叙述;③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不是中和反应;④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发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是错误的叙述,灯泡发光不是燃烧;⑤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考点:碱溶液、氧化物、中和反应、燃烧、单质
15. 我国古代将赤铜(Cu2O)、炉甘石(ZnCO3)和木炭混合加热到800℃得到黄铜(铜锌合金)。若冶炼时所用Cu2O与ZnCO3的质量比为26:25,则所得黄铜的含铜量为
A. 67.5% B. 51% C. 65% D. 6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二.(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0分)
16. 请从①一氧化碳;②活性炭;③盐酸;④氢气;⑤氦气;⑥氧气中,选取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每种物质限选一次)。
(1)用于急救病人的气体是:_____;
(2)可用于冰箱除异味的是_____;
(3)极难发生化学反应的是_____;
(4)用于工业炼铁且有毒的气体是_____;
(5)最清洁的燃料是:_____;
(6)胃酸的主要成分是_____。
【答案】 (1). ⑥ (2). ② (3). ⑤ (4). ① (5). ④ (6). ③
【解析】
【分析】
【详解】(1)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急救病人,故选⑥;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可用于冰箱除异味,故选②;
(3)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氦气属于稀有气体,极难发生化学反应,故选⑤;
(4)一氧化碳有毒、具有还原性,是可用于工业炼铁且有毒的气体,故选①;
(5)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是最清洁的燃料,故选④;
(6)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故选③。
【点睛】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煤、_____、_____常称为化石燃料.
(2)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____.
(3)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它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为减少它的排放,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甲醇CH4O B 甲酸CH2O2 C 乙醇C2H6O D 乙酸C2H4O2
18. 下面是某校学生进行“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