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工作时,我随手拍的风景照。
我想过转行进演艺圈的利弊,转行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个行业的不确定性,付出和回报可能压根不成正比,收入也不确定。这些哪怕我自己可以接受,妈妈呢?做完决定,我给妈妈发了一条很长的短信,用两三百字,表达了我的想法。
她立马给我回了电话。最开始肯定还是表达不理解,作为大人,她对这个行业也有偏见,害怕我会受到伤害。但她了解我的性格,知道我是一个做了决定就很难被动摇的人,最终还是说:我还能怎么办呢?我只能支持你。
在跟妈妈说之前,我找了一些在影视行业工作的学长学姐了解了情况,也做了一些调查。其中一个学长劝了我三天,说这个行业真的很难。在他眼里,我继续做金融,嫁人、成家,舒舒服服过日子不好吗?
我不满足于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行业,也不喜欢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生活,明确的上升通道和发展路径对我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退一万步说,我给自己留的退路是,如果不做这个行业了,我也有信心从另一个行业从头开始。我想过最坏的可能性,做好了心理准备,不是头脑一热。

和妈妈、外婆的合照,她们一直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2018年,我快24岁了,正式转行进入演艺圈。转行之初,我基本靠已在这个行业工作的校友带领,很多是以前在学校里认识的,艺术学院和新传学院的学长学姐。他们会给我发组讯,教我怎么看这些组讯,也会带着我去面试,充当着经纪人的角色。
无论是话剧剧组还是影视剧剧组,都需要通过试戏来获得进组机会。从爱好到工作,我反而有了心理负担,有杂念,脑子里总纠结我演得好不好?这个地方表现得对不对?状态就无法松弛下来。试戏简直是特别的不顺利,为什么每一次的状态都不太好呢?怎么演都不对。跑剧组得到的反馈几乎都是否定,试完戏,就是一句“回去等通知吧”,相当于说你不行,再见。大部分情况都是吃闭门羹。
还有人一看到我简历上写着北大毕业,就很诧异,问我为什么要来干这一行,是想不开还是怎样?或者觉得,我是不是只能演演学霸?他们默认你只会学习。后来我在资料里基本不提学校的事,先演,凭水平说话。

大学时期,我演话剧的剧照。
那时候基本有什么剧组都跑去试试,试戏成功的机会那么渺茫,我有什么权利去挑呢?喜不喜欢、有没有兴趣都不是我能考虑的。我拿到的第一个机会是演话剧,一个商业项目《王子奇鱼记》。
话剧分AB组,我演B组女一,一条美人鱼。我猜想选上的原因,一部分可能是外形条件比较接近他们想要的感觉;另外一方面,这部戏本身是喜剧,美人鱼这个角色设定很丰富,需要把握喜剧的节奏。试戏的时候,有一些表演需要我躺在地上,当时不在排练厅,地板也没那么干净,我丝毫不介意,说躺就躺,可能这样的表现感染到剧组的人,他们觉得可以让我试一下。
刚进组的一段时间里,我陷入了迷茫期。话剧可能会有一些肢体动作,相比于舞蹈,并不需要你的动作多么专业,更多的是解放天性,我舞蹈和形体上的优势不明显了。同一个剧组的演员大部分都是开心麻花的专业喜剧演员,面对很多经验丰富的演员和导演,我的心理状态就弱了,像是从鸡头到了凤尾。
好在剧组的哥哥姐姐们都非常照顾我,每天从早到晚地排练,在相处过程中,他们了解到我个性要强,只要一说我哪里做的不好,我整个人就会一下子弹起来,批评和鞭打会在短时间内促进我的成长,会用这种方式来激我。

2018年底到2019年,我在话剧剧组待了将近半年,这是排练时的合照(我在第一排右四)。
在演戏上找到感觉的时刻有的还记忆犹新。有一幕排练时,我突然变得很自如,一种灵光乍现的感觉。这一幕结束,演员们都说,“你今天成为了这个角色。”感觉一下子通了。还有一次是某天晚上失眠,可能就睡了两个小时,第二天排练的时候,重复前一天的片段。演完导演就问我,你昨晚是不是想戏了?今天整个人完全变了。有时候这种进步很微妙,无处触摸,和你在其他方面的努力收获都不一样。
但平时的积累和功夫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我会按照不同的影片类型、不同的导演看片子,观察其他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情绪是怎么给的,怎么样区分同一种台词在不同情绪下的表达。没有工作的时候,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电视机前拉拉片,做些案头工作,记录自己在演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点,对台词做功课,写潜台词,为之后的表演做准备。
这部话剧的第一轮巡演是明星场,也就是A组去演,男主是杜海涛,作为B组成员,第一轮巡演我没有参加,当时也在别的剧组拍摄。第一轮上演后,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有二轮三轮巡演。参与了半年的排练,但没能有上场演出的机会。
我没觉得太可惜,对于没什么专业积累的我,在表演方面的进步就是我对这半年的交代。话剧很锻炼演员,在剧组的半年让我打开了自己,脱胎换骨,在表演上愈发自信。另外,我不是科班出身,如果有话剧经历的话,写在简历里,别人会觉得我可能会演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