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卓然屹立在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的时间孕育了无数尽忠报国的忠臣侠客,千年的时间也遗留了无尽的物质与文化相互辉映的历史遗存,千年的时间也湮灭了几多令人扼腕叹息的人文遗址。
而在我辽阔的心中永存着兴化府城从不消逝的风华正茂,构建兴化府城的“九头十八巷”,依然在这块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若隐若现地呈现千年莆阳城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物质之美。还有那些仍然屹立在我的目光之上的“里弄”,仍以古老的砖墙瓦檐轻声地呼唤我心底千回百转的乡愁。
图:阿钵
莆田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那街衢纵横、里巷交错的兴化府古城区是历史文化的核心区,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寺院庵岩观宫庙社,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近百座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官宅府邸,古色古香、炊烟萦绕的民居民舍,更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物。而翻开兴化府城的每一页历史,都有一声深藏其中的惊喜,让你自豪,让你自信……
1考唐《元和郡县志》,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置莆田县。
“开莆来学”木坊,资料图
尽管莆田县志大事记上,莆田县的设置与废立几经反复,历经南北朝、隋朝、唐朝,终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莆田县。在莆田县设置之前的陈永定年间,莆田所经历的一些文化事件,或已点燃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篝火,照耀着莆田清风明月的文化开端。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开莆来学”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儒学风暴,翌年,舍南湖居宅创建莆阳第一寺庵——金仙庵。
湖山书堂与金仙庵,揭开了莆田此伏彼起的读书声与诵经声,相互交织,相互氤氲。从此之后,书堂、书院、书社、祠堂遍布莆田的每一个乡每一个里,不绝于耳的朗读声唤醒了莆田的每一个早晨。
曾经古谯楼前的“大宗伯” 坊,资料图
莆田,这座东南沿海的边陲小城,开始奋起直追,开始读书科举,开始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一座县城应该拥有的小街、陌巷,应该拥有的里社、市井,应该拥有的瓦屋连绵的民居,炊烟四起的人家。在我寻找的莆田县城里,是具有可以考证的历史遗存。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诏令天下设学,莆田始有官学”,莆田县学或因为郑氏三兄弟的“开莆来学”,县学已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物,而作为莆田县城有文字可寻的文化设施。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莆田县城有了第一所道观,元妙观的创建对这座小城具有划时代的文化意义,意味着莆城古城打开了一页生机盎然的文化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