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金仙院,儒家之县学,道教之元妙观,在一座县城最初的文化开端,道、释、儒就如此完整地为一座小城的历史远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或许这只是莆田古城某种神秘的文化暗示。道、释、儒从这个时间节点,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千年兴化府古城终将以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书写一部千年古府的文化史诗。
在兴化府署旧地,曾在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发现一块石碑墨书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县令郑(押字记)”。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系唐朝中期,莆田置县已二百年左右,莆田县廨署或已布局合理,成为整座县城的行政中心,运作着数万人口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县署在我文化寻找中的真实再现,为这座城的历史存在留下了可靠的物证。
莆田县,莆田县廨署,为这座县城矗立起众多姓氏入莆的方向与坐标,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林群从温州迁莆田任郡大中正。这是我所能够找到的最早的入莆人物。南北朝梁时(公元550—556年),南湖三先生的父亲郑昭入莆,其后是郑氏三兄弟。
九牧祖祠
从九牧林的族谱上,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入闽始祖林禄十世孙左丞林茂由晋江迁莆之北螺村,又由北螺村迁澄渚村。林茂之六世孙林披,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擢明经科,其子孙共有十三人登明经进士。林披次子林藻,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登进士榜。林披九子都任过刺史,世称“九牧世家”。从九牧祖祠走出的九牧林后裔,七人登状元榜,千人擢进士榜,是中华姓氏的名门望族。而在不同的历史时间,林氏后人迁居莆田城,开枝散叶,分布在众多的街巷里弄。
一些来自中原的名士来莆田任职后,成为某个姓氏的入莆始祖,这些书香门第的迁徙,进一步丰富了莆田的人文积淀。莆田县城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积聚了人气,繁华了市肆。
陈氏入莆始祖陈迈,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奉旨任莆田县令,后定居莆田城内刺桐巷,陈迈也是入莆刺桐陈始祖。
孔氏入莆始祖孔仲良,唐宝历五年(公元829年)任莆田县令后居莆。
李氏入莆始祖李丹,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任莆田县令后居莆。
东里巷聚集着黄氏一族
莆田另一支望族黄氏,入莆始祖黄岸于唐圣历年间(公元684—704年),自侯官迁居莆田黄巷,黄岸六世孙黄璞也从侯官迁莆田黄巷。黄岸另一脉,也就是六世孙黄滔从侯官迁城内东里巷。
莆田设县伊始,许多来自中原的士族陆陆续续地迁居莆田,形成蔚然的人文景观。衣冠南渡,九姓入莆,整个莆田历史文脉有着优秀的文化遗传,优异的血缘文缘。莆田只用一个唐代时期,日追夜赶,迅速地在这块四千二百平方公里的莆阳大地上,布满了朗朗的读书声,氤氲着一地的墨香书香。
唐代,莆田共有十七人擢明经科,二十五人登进士第,唐朝有着异常严格的科举制度,三百多年间,录取的进士只有6696人,莆仙这两个唐代刚刚设置的县,就用如此辉煌的数字证明这一方人的聪明才智。非常可喜的是,这二十五个进士中,包含着十二个姓氏,其中林藻、黄璞、黄滔、徐寅、翁承赞或以诗书闻名于朝野,留存于历史。
唐代,莆田县城的街巷聚族而居,结族而筑,或已初具规模。东里巷黄氏一族、双池巷宋氏一族、孝义林氏一族、方巷方氏一族……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育,添丁筑屋,呈现了一片繁华的社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