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 >

老北京素醋卤面怎么做(老北京宫廷打卤面最正宗的做法)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2-11-22 14:03:01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向上滑动启阅)

粗茶淡饭分外香

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总是离不开那句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生活中有了以上七件事,因此也就有了“粗茶淡饭”这个成语。

我查了一下词典,词典里说: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粗:粗糙、简单。淡饭:指饭菜简单。

我是一个老北京人,祖居在宣武区的牛街。牛街在咱北京可是大大的有名,因为那是北京回族人最大的聚居地,在那里居住的居民百分之八十是回民。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同时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因此,我对祖国充满了感恩之情,充满了爱。

对于“粗茶淡饭”我有深刻的理解。

先说说粗茶。

茶在生活中的七件事里,排行第七,由此可见,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粗茶指的就是粗糙的茶。

咱北京人爱喝茶,而对于牛街的回族人来说更是如此。您要问我北京人喜欢喝什么茶?这我门儿清,在众多的茶品中,北京人最爱喝的就是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在北京人的心中非常重要,比如逢年过节出门串亲戚,提上两包好茶叶(一般都是二两一包,两包绑在一起。如果是半斤一包也可以。如果半斤一包两包的话,那就算是大礼了。)就是最好的礼物,进门之后,把茶叶包往桌上一放,既朴实又大方,那感觉真好!

而作为家中的主人,有亲戚朋友街坊吾的来家串门儿,给客人沏上一壶茉莉花茶,是最好的待客之道。尤其是在冬天,家家儿把火炉子放在屋里,炉子上座着滚着开水的大水壶,客人来后,沏上一壶茶,稍闷片刻,然后倒上一杯茶,端到您的面前,那茉莉花茶的清香立刻充满了不大的小屋。

说到粗茶,像我们家有六七口人,老妈又特别爱喝茶。从我记事起,也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喝的茶都是3、4毛钱一两的,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买上二两6毛或8毛一两的好茶叶。要说好茶就是好喝,记得1963年的春节,老妈带着我冒着大雪去菜市口的正兴德茶庄买了二两8毛一两的茉莉花茶,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那个味儿,真叫香!

通常我们家喝的3、4毛钱一两的茶算是普通茶、大众茶,也就是粗茶。可我见过真正的粗茶,也喝过那样的粗茶。像我们胡同里的街坊,有做小买卖的,有蹬三轮车的伯伯大爷们,他们喝的茶都是1毛5一两的粗茶,那粗茶除了茶梗儿就是茶末儿。他们不单爱喝茶,而且爱喝酽茶,往往用大把儿缸子,往里抓一把粗茶,用滚开的水一沏,闷上一会儿,就有滋有味儿的喝起来。

如果稍好一点儿的就是2毛一两的“高末儿”了,据说那都是好茶叶中筛下来的茶叶末儿,喝起来挺香。在当时很受老百姓的欢迎。至今,每当我和一些老哥们儿聊起此事,还都津津乐道,对当时的“高末儿”赞不绝口。

粗茶就跟您说到这儿,下面再说说淡饭。

这里说的淡饭,就是老百姓吃的普通的家常便饭。

在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各种商品都凭票供应,当时主要的票儿有:粮票(又分米、面、粗粮票)、布票、油票等。仅有的一些生活日用品也要写本儿(居民副食本儿)供应。

当时我们家住在牛街一条普通的小胡同的大杂院里,这个院里住着七八户人家。您别看人多,但相处的非常融洽,非常和谐。一家有事儿全院帮忙,相互照应,相互帮助,谁家有口好吃的相互品尝,真是其乐融融。

那时,供应的粮食中,细粮(米、面)比例较少,而粗粮较多。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竟吃了窝头、白薯了。

北京人也和我国北方人一样,也喜欢吃面食,如馒头、烙饼、包子、饺子、面条等等。而在那困难的年代,粗粮较多的情况下,老妈也能做出有滋有味儿的家常便饭。

老妈蒸出来的窝头,在全院数第一,又喧腾又好吃。而且她还把那些玉米面(北京人都叫它棒子面或杂合面),做出多种花样,如贴饼子、发糕、大馅团子(白菜、萝卜馅)、金裹银花卷(少量的白面裹着玉米面)、两样面切条(玉米面和白面组成的面条)、煮尜尜(以玉米面为主的小面疙瘩)等,都非常可口。

那时的食用油每人每月只有半斤(凭票供应),这么少的油要想做出像样的菜来,就得动脑筋想办法才行。

春季天,除了吃冬天储存的大白菜,就是吃咸菜了。直到春天的小白菜下来,才能换出新的口味。随后,小菠菜、小油菜也陆续下来了,新鲜的感觉越来越好。老妈用少量的油将这些菜或素炒、或凉拌、或作汤、或做馅儿都很不错。

夏天和秋天,蔬菜大量上市,胡同里经常传来卖菜的吆喝声:“香菜辣青椒,沟葱嫩芹菜,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唻——,买萝卜、胡萝卜、卞萝卜、蒜来好韭菜唻——”

这段时间,家常便饭丰富多彩,什么炸酱面、芝麻酱面(每人每月二两芝麻酱,写本儿),自不必说,北京特色的汆子面也是一绝,用时令蔬菜做汆儿,什么土豆汆、茄子汆、西红柿鸡蛋汆等等,真是好吃。在汆里放上点儿肉,就是肉汆儿,没肉就是素汆儿,都不错。顺便说一句,那里肉也不贵,羊肉7毛1斤,牛肉7毛一斤。买上二两肉,花1毛4,就是一顿肉炸酱或肉汆儿面,那真香!可是,就这也不是常吃的。就是那两样面切条儿,煮尜尜浇上这些汆儿也是越吃越香。

那时的菜也便宜,1毛钱西红柿,1毛钱黄瓜,都能买一网兜儿。我们院里的邻居李大婶,家里人口多,除了两位老人,还有六个子女,开消挺大。所以,李大婶经常买一些处理菜,比如有点砟儿(坏一点儿)的圆白菜、茄子等,1毛钱能买多半筐。在这儿,我给您介绍两种李婶长做的两个拌菜,对您也许有用。

先说说独茄子:独茄子其实就是凉拌茄子。做法:先将茄子去蒂、去皮后,切成2厘米左右见方的长条儿,然后上蒸锅,蒸15分钟左右,蒸熟后晾凉备用。青豆煮熟后晒凉备用。用一个小盆,把茄子和青豆放入,撒上精盐,加点儿酱油、米醋,一小勺白糖,再将几瓣大蒜拍碎放入,最后用铁勺,放入少量的油,烧热,再放入几粒花椒炸出香味,制成花椒油,趁热往茄子上一倒,“滋啦”一声,香味喷出,最后拌匀装盘既成。如果再撒上点香菜段儿,就更好了!

再说一道呛圆白菜:先将圆白菜洗净,切成3厘米左右的方块儿,放入滚开的开水里焯一下,捞出后控干备用。吃时,在焯好的圆白菜里放入葱花、姜末、精盐。最后将花椒油烧热,往菜里一呛,“滋啦”一声既成,拌匀装盘既可。

这两个菜做法简单,而且好吃。您不妨一试。

到了冬天,储存大白菜下来了,家家儿都买不少。另外还有萝卜、土豆搭着吃,也是不错。比如,当您冒着大雪下班回家,家里热气腾腾,炕桌上摆着刚蒸好的大窝头,还有咸菜,一锅棒子面粥,最后上一大海碗白菜熬豆腐(有时是粉条熬白菜),您瞧多好。老妈经常让我去“聚宝源”(牛街清真牛羊肉店)买上1毛钱的牛浮油(炖牛肉时撇出来的油),放入白菜熬豆腐里,那才叫香呢!1毛钱的浮油能吃上两顿儿。

以上就是我所熟悉的淡饭,您说香不香?

在七十年代,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奶奶有两句唱,我记忆犹新,她唱:“我看那——富贵荣华如粪土,穷苦人,淡饭粗茶分外香——”这两句唱出了咱老百姓的心里话,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现如今,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人们的生活好了,鸡鸭鱼肉、生猛海鲜、四季瓜果蔬菜应有尽有,粮油蛋类随便吃,就是隔三差五地下趟馆子也是常事。可是,您看看,现在得心脑血管病的有多少?得“三高”的人又有多少?因此,人们变得不敢吃了。吃什么?您得悠着点儿。

要我说,还是那句话:粗茶淡饭分外香啊!

(作者:陈春喜)

(向上滑动启阅)

茶香中的幸福流年

“京味儿真美/ /我带着那童心/带着思念么/再来一口大碗儿茶……”当听到这曲熟悉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响起时,我的神思便回到了那些纯真年代。儿时正值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我随家人住在西城区城天桥街道的小四合院里,过着物质配对贫乏的生活。爷爷是个“茶罐子”,晨起后的首件事是先在院里生煤球炉子。等火生着了,他用铜水汆在炉上烧水,等水烧开了,抓一大把茶片,用大盖碗把茶沏上。茶泡好了,爷爷就坐到炉子边大口大口地喝茶,喝到酣畅淋漓。待肚子里咕噜叫,就吃块油饼子垫个肚底。因当时的市民生活水平普遍低,只能喝着称作“高碎”的茶香片子(筛茶筛出的茶叶末)。遇到家中有人患病之时,因药贵且难买到,爷爷便将“高碎”放在茶壶里,然后加上点红糖,说是“能消食”,病就能好了。茶叶虽粗糙,它所带给寻常日子的滋味,也显得朴素而丰富。

你想,在凭票供应食品的旧年代,有喝茶兴致的大伙儿在劳累一天之余,能聚一起喝一盏沏在青花茶杯里的热茶,可称得上是对自己的最大犒赏了。当年幼的我看着大人们喝茶喝的香甜,有时不禁偷喝大人们喝剩的茶根,喝到嘴里苦苦的,后尾儿确是甜甜的。

当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过全国,市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我家对茶需求的热度只增不减。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父辈们的工资涨起来了,于是渐渐备上了茉莉花茶、绿茶、砖茶,虽都称不上什么好茶。当家里来了客人,沏上一杯茉莉花茶,已算是对客人的尊重,如果再加几块冰糖或几勺白砂糖,那就算是上好的款待了。普通的茶叶散发着人们对生活的诚意,那些沸腾的茶水,不是平常茶水,更是对人生况味感叹与对幸福淡淡时光的向往:有闲暇,有老友,有清茶。

国家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推动着百姓日子从贫困变得温饱,并走向了小康。随着“南茶北渐”,京城喝茶的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咱老北京人在喝茶方面,早已从单一的喝茶解渴,向着品茶及茶文化方向发展

品茶,不再是那些大户富贵人家的专利,却慢慢普及到寻常百姓家。无论是绿茶、白茶、铁观音、普洱茶,还是武夷山大红袍,都能在市场上买到进入20世纪后,我家不像以往用搪瓷缸或保温杯,而是用上了景德镇产的青瓷杯,全为了能品出韵味和茶的真味,一套瓷质茶具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的也不见怪了。泡茶的用水则变成了矿泉水或纯净水,再也没用铜水汆来烧水了。而今每逢节假日,一家子人围一块泡一壶铁观音或武夷岩茶,品个茶再配些小点心,聊聊时势谈谈新鲜事,一屋子的茶香里飘满了家庭的温馨。

悠悠茶香,历经时代的变迁,给不同年纪的人不同的况味。想来,喝茶是生理需求,而品茶则是精神追求。从喝茶到品茶,蕴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标志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百姓生活的富足。不是吗,连我们这些平民百姓都有了品茶的*。从吃茶,到喝茶,再到品茶,这是一种生活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衍进,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让我学着用心去感悟这其中的真谛。都说这普洱茶对人的保健特有好处,能降“三高”并起保健作用。当我端起小瓷杯,杯中那如同红葡萄酒似的普洱茶细品入口,感觉陈香滑滑的,醇醇的后尾儿,甜甜的滋味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哟。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仿佛是弹指一挥间,斗转星移、物事巨变。在茶香的浸润中,我的人生从童年、少年直至成长为中年。我们家经过多次搬迁,生活发生了巨变。而我年近九旬的爷爷仍保持起早的习惯,天不亮便开始到楼下的市民公园吊嗓子,完事后在附近茶馆喝上几盏香片,再吃个早点。细思量,他老人家这“早起-运动-清腹-早餐”的养生过程十分符合当下的保健原理,是值得我等后辈人效法的养生之道。

“老百姓的甘与苦/从茶中品出来/品出来/品出来/从茶中品出来/绿茶清新红茶暖胃/好茶有黑白……”一曲《北京茶馆》,唱出了无数老北京们的心声。折射时代变迁的茶香记录了北京城的成长历程,让市民也喝出了多少的人生况味!

而此时,北京人眼中的茶也不仅仅是茶了,是一份健康,是一种文化,更是一腔情怀。你看,我那愈老愈可爱的爷爷在悠闲品茶时,总会笑呵呵地说:“还是咱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呀,让百姓日子越过越舒坦,满满的是茶味儿!”

(作者:林文钦)

(向上滑动启阅)

忆大白菜当家的日子

对大白菜的感情是特别的,对大白菜的记忆是永恒的,虽然,大白菜早已退出了当家菜的历史舞台,但退不出我们的记忆,因为这是我们走过的岁月。

如今,走进超市的蔬菜区,品种繁多、五颜六色的蔬菜,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嫣红的番茄、亮紫的茄子、杏黄的彩椒、雪白的菜花、 碧绿的菠菜、豆角,虽是日常食用的蔬菜,却也是花团锦簇,锦绣一片。与这些姹紫嫣红的蔬菜相比,大白菜的姿容就太普通、太平凡了。但就是它,在那些个缺乏蔬菜的冬季,担起了当家菜的重任,撑起了百姓的餐桌。我望着质朴无华的大白菜,久已定格在脑海深处的画面,像涓涓溪水,缓缓地流动起来,将我的思绪带回到大白菜当家的曾经岁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北京的冬季蔬菜种类很少,除了萝卜、土豆、洋葱头,就是大白菜了。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在菜店里看到暖棚中的黄瓜和从南方调运来的西红柿、茄子、蒜苗等新鲜蔬菜。所以,大白菜自然而然地就成为百姓冬季的当家菜了。

那时,每年刚到初冬,菜站就开始卖冬储大白菜了,大约持续一周到十天。那几天,北京的大马路、小街巷交通都比平日繁忙,常可以看到满载着大白菜的卡车疾驰在马路上,还可以看到农民开着车斗里装满大白菜的手扶拖拉机“突突突”地行驶在马路边,甚至还有马拉的大车往城里运大白菜,踢踢踏踏的马蹄敲在柏油路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真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白菜运到菜站,菜站的职工们忙碌起来,把菜卸在附近的空地上,码成高高的小山,菜垛上再盖上棉被。晚上,菜站的职工还要留守值夜。

开始卖冬储菜了,那些不上班的大妈大婶们你叫着我,我约着你,相跟着来到菜站买菜。买好菜后,菜站的职工还帮忙用平板三轮把菜送回家。而双职工家庭就只能赶在周日全家齐上阵去买菜。由于周日买菜的人多,卖菜的地方也比平日热闹,大人们遇到熟人,总要寒暄几句聊会儿天儿,孩子们大多是在附近小学上学的同学,碰到要好的同学,更是叽叽喳喳,说说笑笑。买菜的居民经过排队、开票、交钱后,就去称菜。那时,大多数家庭人口较多,一般都需要买几百斤大白菜,大磅秤上放不下这么多菜,负责称菜的两个小伙子将一块长长的木板横放在磅秤上,再往木板上放菜,称好后,俩人抬起木板把菜倒在旁边空地上,这时,买菜的人又是全家齐动手把菜放到自家的车上往家运。有的用自行车驮,有的用平板三轮拉,更多的是用我们小时坐过的小竹车往家推。买的菜多,一趟运不完,留下大孩子看堆儿,大人往返几趟把菜运到家。

刚买回家的白菜,还需要平摊在地上晾晾晒晒,待外面的帮叶晾晒得软了蔫了,才可以储存,否则白菜容易烂。我家的小院子里有块菜地,夏天种菜种花种玉米,冬天闲置,正好用来挖个菜窖储存白菜。我帮着我妈把晾晒好的白菜一棵棵竖着码放到窖里,上面搭两块木板,在木板上盖上破棉絮、草帘子等,上面再覆盖一层土。到了寒冬腊月天,从窖里取出的菜,剥去外面的帮叶,里面的菜帮菜叶依然水灵灵、鲜嫩嫩。

说大白菜是当家菜一点儿不过分,不仅因为在漫长的冬季里它始终是我们餐桌上当仁不让的主角,还因为烹制大白菜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熬可炒、可炖可涮、可做馅儿可腌菜,还可生吃凉拌,而每一种烹饪方法都给我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美味记忆。

我妈做大白菜很有讲究,一棵菜在她手里,不同的部位可以做出不同的菜肴,物尽其用,一点儿不糟践。大白菜最外面的帮子有点儿艮,我妈就将菜帮剁碎,掺点儿肉馅包包子包饺子烙馅饼。大白菜的脾性随和,给点儿油就润,加点儿肉就香,包子饺子馅饼里的白菜帮子不艮不柴,嚼起来咯吱咯吱的还挺有嚼头。菜帮子里面的几层菜不老但也不太嫩,用途最广,我妈常用来做熬菜或炖菜。单熬白菜有点儿寡淡,我妈就在菜里放些粉丝、粉条或者豆腐,吃起来也觉得挺香。

总吃熬白菜也有点儿絮,我妈就做醋溜白菜,或者用虾皮做白菜汤给我们调剂口味。小小虾皮不起眼,和白菜煮在一起就赋予了菜汤一种独特的鲜味,让我喝了还想喝。吃炸酱面或醋卤面时,我妈将白菜横切成丝,放在开水里一焯就是菜码。冬天吃热汤面,我妈把白菜和胡萝卜切丝,用油煸一下,倒入面条汤里,有干有稀、有菜有饭,热乎乎、香喷喷。我最爱吃的就是我妈用排骨汤清炖的大白菜,里面放些豆腐粉丝,香味能从厨房飘进房间里。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这可真是一道豪华大餐了。

剥去一层层白菜的帮叶,露出了洁白如玉的白菜心,这是大白菜最嫩的部分,是白菜的精华,再用熬炒咕嘟炖的方法烹调它,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只有生吃,才能尝到它最本真的自然之味。我妈把它细细切丝,加上酱油和醋,再滴几滴香油,或是炸个花椒油,趁热“哧啦”一声浇在菜丝上拌匀,吃一口,脆嫩甘鲜,吃两口,爽口清咽。这是我家冬天最常吃的凉拌菜。白菜心既可拌成咸口的,也可拌成甜口的。我妈在切成丝的菜心上,放一层金糕条,再撒一勺白糖,白雪红梅一般,看着赏心悦目,吃着酸甜可口。

我妈还有两款用白菜做的经典的菜肴,一年盼到头,我们只能在春节那几天才能吃到。因为做这两款菜需要用到炸肉丸子、炸山药、炸豆腐。那时,食用油定量,每人每月只有半斤油,炒菜都不敢多放,尽力节省着用。只有到了春节前,我妈才舍得挥霍一把,用平日省下来的油炸丸子、炸山药、炸豆腐、炸各种面食。

大年三十那一天,我妈忙着准备年夜饭,还要准备饺子馅儿,所以中午饭就做得很简单,只有一个熬白菜,但就是这个熬白菜,让我念念不忘到如今。同平时熬菜一样,锅里油热炝葱花,把切成块的白菜倒在锅里,翻炒几下,加酱油加盐加水,水开后,依次放入炸好的丸子、山药、豆腐,盖上锅盖咕嘟。当香味从锅中漾出,菜就熬好了。油香肉香浸润了白菜,白菜变得又软又润;白菜的汁液濡湿了丸子山药,丸子卸下外面的硬壳,尽情地释放它的香味,山药变得绵软香糯。我用汤汁拌着饭,足足能吃两大碗。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熬白菜。

另一款是盆菜,这是年夜饭和初一中午饭的大菜。我妈用鸡汤炖的白菜粉丝铺在盆底,上面码上炸的丸子、豆腐、山药,还有煮的五花肉片、海参、鱿鱼、玉兰片,放在蒸锅里蒸,蒸好后端到桌上,热气腾腾,汤鲜菜美,既有肉的香味又有海鲜冬笋的鲜味。这样一盆食材丰盛的大菜,霸道地占据在餐桌的正中,我们几个孩子欢呼着伸筷子、伸勺子夹菜盛汤,节日的家宴达到高潮,节日的喜庆弥漫在房中。这样的菜,我们也就能吃三五顿,当炸丸子山药、海参鱿鱼吃完,年就算过完了,再想吃这两款菜要等明年春节了。

春节过后春天的脚步就近了,菠菜油菜开始上市了,当那片嫩绿的春光盈盈于眼时,与我们相伴一冬的大白菜悄然退场了。整整一夏天,再不见大白菜的身影,只有豆角黄瓜茄子西红柿姹紫嫣红占尽风头。当秋风萧瑟、凝露为霜之际,大白菜又以它青青白白的容颜、壮实挺拔的身姿重新映入我们的眼帘。

(作者:徐迎辉)

记忆里的菜市场

菜市场,一个城市里最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

是活色生香的生活大杂烩,

展现着一座城最质朴、最纯粹的生活状态。

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热烈的讨价还价声,

五颜六色的蔬菜瓜果,活蹦乱跳的鱼虾海鲜,

在这里,没有恼人的加班,生活的压力,

你只需要关心要挑选哪些食材、哪里的最新鲜,

让自己的胃得到无尽满足。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印象里的菜市场

看看他们有什么故事吧!

老北京素醋卤面怎么做,老北京宫廷打卤面最正宗的做法(9)

(向上滑动启阅)

我家的“菜篮子”

我出生在80年代,在同龄的小朋友们每天为了不去幼儿园与家长们哭闹着抗拒时,我已经被父母送到了幼儿园开始了一周的整托生活。由于父母都是双职工,我只能一周回一次家。每次去幼儿园之前,妈妈就会往我衣兜里装五块糖果。尽管有时候贪吃,但我知道一定要管住嘴:每天吃一块糖果。只有这样,在第五天把最后一块糖果放到嘴里时,才格外的甜。因为明天父母就要接我回家了。

那会儿不像现在一周休两天,是单休日。周六父母下班到幼儿园接完我,就骑着自行车直奔菜市场。记得那年冬天,朝内菜市场门口整齐码放了好多的大白菜。父母将我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全神贯注地与售货员商量着冬储大白菜送货上门的时间。周日,当我起床时,屋外的窗户根儿下已经堆满了大白菜。那时,只有把一堆堆冬储大白菜运回家,北京人的心里才会踏实。在那个寒冷又漫长的冬天里,炒白菜、炖白菜、白菜馅饺子、白菜汆丸子、腌朝鲜辣白菜、拌白菜心……妈妈极力将物美价廉的大白菜的做法变化出花样。院子里的街坊们也发挥聪明才智,创新出了更多的白菜做法,大家经常将新品送给孩子们品尝。遗憾地是,当年的我只顾得享受美味,菜名一个也没记下来。

渐渐地,我长大了,由于拆迁,2000年我们一家从东城的东单搬到了丰台的石榴园南里。与居住的小区一街之隔有个光彩菜市场。第一次去那买菜,用一个“惊”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一个是环境让我“惊”,确切地说是受到了惊吓。与其说是菜市场,不如说就是一个乡村大集市。深一脚浅一脚的黄土地上商贩们凌乱地支起卖菜的摊位。三两只的流浪狗自如地穿梭于来往的人群中。另一个是菜价让我“惊”,西红柿1块钱三斤、黄瓜1块钱三斤……这些菜价不禁让我惊叹:与东城那边比起来便宜得不是一星半点!物美价廉的优质菜使我瞬间忽视了环境的短板。一年四季,西红柿、黄瓜代替了大白菜成为了我家的“当家菜”。

三年前,光彩菜市场升级改造了。露天的菜市场变为了室内的,凌乱的布局也改为了分区设摊位,每个摊位都有摊位号。蔬菜、水果应有尽有。卖菜的商户们从此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买菜的居民看着琳琅满目的果蔬,随意挑选中意的商品。茄子、圆白菜、青椒、生菜、油菜、菜花、蒜苗、秋葵、芥蓝、火龙果、猕猴桃、芒果、榴莲、山竹……蔬果种类增多、价格合理,我家的“菜篮子”也越来越丰富了。

国有老字号的复兴,也为我这个爱怀旧的“80后”提供了回忆儿时味道的机会。在家门口的老字号连锁店就能买到当年在幼儿园整托时吃的糖果——酸三色,小学春游时必带的维生素面包、威化巧克力,夏季防暑降温的佳品——北冰洋汽水……在我心中,吃着、喝着这些“非常北京”的食品,连接起我的青葱岁月,感受着老字号辉煌的前生;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的今生。

在这个网购时代,我又多了一个丰富“菜篮子”的渠道——网上商城。遇到极冷极热的天气,再也不用提前采购把冰箱塞得满满的。网上透明的价格,世界范围的商品,优质快捷的服务,在年轻人心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今年春节,我家准备年货的方式与往年不同。不是去现场采购,大包小包的提回来;而是通过网上的年货大集直接下单,次日快递员抱着保温箱送货上门。各地特色的农产品、海外直采的海鲜、一带一路的水果,让节日中的家人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充盈的米袋子、菜篮子;营养健康,物美价廉的商品;有滋有味,自在舒心好日子。我家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上升。如今,居民们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吃得好,也要吃得安心。现在,我家“甜蜜的烦恼”是:如何既满足了口味,又搭配了营养。呵呵,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我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力求让家人吃得好,吃得健康。

(作者:刘冬妹)

(向上滑动启阅)

告别“两白一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虽说比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所改善,但也仅仅是填饱肚皮,生活仍然很艰苦。那时,粮店依然要凭证凭票供应粮食,而且供应品种少的可怜,只有“两白一黄,”(即白面,大米,玉米面),我们叫它“老三样”,餐桌上“机米饭”、“窝窝头”是老百姓的当家主食。面粉供应平时只有标准粉一种,到了春节、国庆节才每人供应2斤富强粉,让您大年三十儿或初一,能吃上一顿精致粉的饺子。大米供应都是从南方调入的早稻米或晚稻米,北京人管它叫“机米”,蒸出饭来没有油性,没有粘性, 口感粗糙。要想吃北方产的精致圆粒大米,也要等到春节、国庆节,每人供应2斤,每年最多供应一二次。北京人喜欢吃的香油、花生油早就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南方的菜籽油和东北的大豆油。香油也只有每年春节每人供应1两。是照顾您拌饺子馅用的。那年月,您要想吃点五谷杂粮,喝顿小米粥可难了。因为只有产妇凭证明一次性供应5斤小米、2斤红糖,别人甭想。那时,老百姓买粮食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要带好粮证、粮票、油票,夹着面口袋提着油瓶子,买一次粮食蹭一身面,又脏又累。

进入八十年代, 国民经济逐步好转,粮店供应有了极大改善。1984年,在改等开放的热潮中,商业部在兰州召开了粮食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指出,今后粮店要逐步改造成粮油食品店,做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搞好三个转化:既由粮食向食品转化:由经营生食向熟食转化;由只卖平价粮向平议兼营转化,“兰州会议”像一盏明灯,指明了粮店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有条件的粮店都建立了“主食厨房”,经营切面、挂面、馄饨皮 饺子皮、馒头、大饼,有的粮店还自己烤面包,卖早点。据统计,到八十年代末,粮店食品、复制品的销量占居民口粮销量的60%,极大满足了居民特别是双职工,一日三餐主食的需求。

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连年丰收,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强的道路,人们再也不被吃饭问题所困扰。1993年5月10日北京市政府决定.北京市粮票停止使用,买粮食不在凭粮票了,这一天全市人民无不欢欣鼓舞,笑逐颜开。从此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没有粮票买不了粮食发愁了,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买多少斤就买多少斤。到上个世纪末,全市1500家粮店,经过改制大多数办成了粮油食品店或粮油食品超市。如今,当您走进宽敞明亮的粮油自选店时,您会发现各种小包装粮油的出现,让您方便多了,人们再也不会排着队,夹着面口袋,提着油瓶子去买粮油了。粮油品种琳琅满目,早已告别了当年的“两白一黄”。如今光是面粉就有雪花粉、饺子粉、麦心粉、自发粉、富强粉、标准粉、全麦粉等几十个品种。大米品种有稻花香、小站稻、珠光米、免淘米、齐眉米、细苗米等。昔日只有皇宫贵族才能享用的香米、紫米、黑米,如今也摆上了平常百姓的餐桌。走进食用油专柜,各种国产的进口的小包装橄榄油、山茶油、红花油、亚麻耔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胚芽油、小麦胚芽油,让您目不暇接。市场上五谷杂粮多的让您叫不上名字来,全国各地名、特、优、新的品种,如山西沁州黄小米,河北张家口的莜面、宣化的绿豆、天津的红小豆、云南的大白芸豆、西北的大白豌豆以及东北的高粱米应有尽有,过去只有产妇才能吃到的小米,现在黄、白、黑、灰各色小米营养丰富任您挑选。以前您在北京市场上从没见到过的新疆产的鹰嘴豆、西藏青海产的青稞、四川大巴山产的苦荞麦、甘肃河西走廊产的猫眼豆及南美洲安第斯山产的藜麦,只要是您想吃都能买的到。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百姓的餐桌,终于极大丰富了。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求吃的科学,吃的合理,吃的营养,吃得健康。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带来了幸福和希望。

(作者:白少川)

陪伴成长的老字号

北京老字号最能展现北京的特色,

也承载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记忆!

短有数十年,长则数百年,

他们陪伴着几代人的成长,

凝聚了家庭,慰籍了人心。

老北京素醋卤面怎么做,老北京宫廷打卤面最正宗的做法(10)

(向上滑动启阅)

一元到亿元

——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

从稚嫩青年到花甲大爷,从青涩学徒到亿元师傅,58年生人的我很幸运地赶上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我工作的地方也从一个小茶庄,发展成了喜迎四海宾朋的中国茶业首家亿元店。

正名:恢复字号

进门拜师学徒,师傅除了交待日常、让我用眼睛多学多看,还有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关于牌匾。师傅说,张一元这块牌匾是1982年才从“红旗茶庄、闽春茶庄”改回“张一元”的,那时正是改革开放的第四年,老字号几经周折才得以恢复,叫回了本名。张一元的老匾原来是掌柜的请清末进士冯恕所题,冯恕有两大嗜好:品茶和题字,经常来喝茶逐渐和掌柜也就成了朋友。户力平先生在《冯恕题匾张一元》就有记载:其书法功力颇深,尤善颜体,且待人和善,几乎是有求必应,所以当时北平的商号匾额多出其手书,故有‘无匾不恕’之说。当年为了扩大声誉,张一元茶庄内设置了一间茶室,用以接待名流雅客,也就是以茶会友,京城不少的文人雅士都光顾过,冯恕便是其中一位。冯恕闲暇之时,颇好品茶鉴水,所以成了张一元的常客,并与掌柜成了好友。当掌柜请他题写匾额时,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题写了张一元茶庄和张一元两块匾额,落款为其字‘公度’。

老北京素醋卤面怎么做,老北京宫廷打卤面最正宗的做法(11)

“文革”期间冯恕所题匾额不知去向,因此恢复字号时,张一元掌柜特意请书法家董石良重新题写了匾额,一直沿用至今。不过后来有人在首都博物馆内偶然发现了这块老匾,被保管得很好,老掌柜心里也踏实了。

重生:自主经营

1992年,是我来到张一元的第一年,这一年也是改革开放的第14个年头,国家为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决定在原张一元茶庄的基础上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公司,同时下放经营自主权,取消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统销模式,企业得到了采购权。这一政策如同让“张一元”得以重生,经过南下探寻茶山、说服茶商合作、拜访老掌柜取经,跋山涉水张一元终于寻回了“汤清味浓 入口芳香 回味无穷”的产品特点,不少茶客激动地告诉我们:张一元这味儿又回来了!很快,张一元茶有独特口味的消息传遍京城,当年销售额一下子达到了800万元。

1993年,张一元的第一个茶叶基地正式建成,就是现在的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目前在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四川、广西、台湾等多个名优茶产区已建立了31个绿色生产基地,张一元的茶叶真正做到了从源头把控茶叶品质,让消费者喝的放心!

助力:企业改制

老北京素醋卤面怎么做,老北京宫廷打卤面最正宗的做法(12)

栏目热文

正宗醋卤面的做法和配方(山西醋卤面的做法大全)

正宗醋卤面的做法和配方(山西醋卤面的做法大全)

很早之前吃过一碗很好吃的鸭杂面。汤很是清鲜,面是碱面,自带点微咸的香气,身上还挂着鸭汤的鲜甜,滋溜入口的时候差点被香没了...

2022-11-22 13:39:42查看全文 >>

素醋卤面的正宗做法(酱油卤面的正宗做法)

素醋卤面的正宗做法(酱油卤面的正宗做法)

“冬至饺子,夏至面”!全国的酱汁、打卤面都在这里,建议收藏!混烧虾爆鳝面将虾仁洗净,放入碗中,加盐、蛋清和味精淀粉搅匀,...

2022-11-22 13:55:17查看全文 >>

老北京鸡蛋醋卤面(老北京鸡蛋打卤面正宗做法)

老北京鸡蛋醋卤面(老北京鸡蛋打卤面正宗做法)

夏至日吃面,是中国人传统的旧例,至于为什么要在这一天要吃面,本号的早期文章《夏至为什么要吃面》一文中进行过阐释。简而言之...

2022-11-22 13:27:56查看全文 >>

老北京醋卤面的介绍(醋卤面的正宗做法老饭骨)

老北京醋卤面的介绍(醋卤面的正宗做法老饭骨)

娜娜,是一对龙凤胎的母亲,超级天蝎辣妈。在我眼里,她是万能的,每天为自己的宝贝忙碌着,换着花样炒菜,炖肉,营养餐,做烘...

2022-11-22 13:46:01查看全文 >>

老北京醋卤面是什么(杨少华醋卤面的做法)

老北京醋卤面是什么(杨少华醋卤面的做法)

俗话说“冬至馄饨夏至面”,马上就要迎来非常重要的节气——夏至了,你家厨房准备吃点什么呢?按照传统习俗,夏至可是一定要吃面...

2022-11-22 13:34:00查看全文 >>

北京醋卤面配方(北京打卤面的卤汁配方)

北京醋卤面配方(北京打卤面的卤汁配方)

近日,著名小品演员陈佩斯在某平台放出了一段自己拍的居家视频,视频中陈佩斯的儿子陈大愚盛情邀请其父做一次家传的秘方“陈氏醋...

2022-11-22 13:45:31查看全文 >>

老北京正宗醋卤面(醋卤面老饭骨)

老北京正宗醋卤面(醋卤面老饭骨)

做法步骤1、先说一下一勺是什么概念,就是右边家中常用汤勺,容量同左边15ML量勺2、锅中做水,等待水开后下面条,一般7-...

2022-11-22 14:02:47查看全文 >>

山西醋卤面的正宗做法(山西打卤面的卤汤的做法大全)

山西醋卤面的正宗做法(山西打卤面的卤汤的做法大全)

要说明星上综艺最火的是谁,当属咱们德云社少班主郭麒麟啦。自2020开工以来,这位少班主3个月接连上了9档综艺节目,都说穷...

2022-11-22 13:16:03查看全文 >>

天津正宗素醋卤面的做法(天津大厨正宗酱卤面的做法)

天津正宗素醋卤面的做法(天津大厨正宗酱卤面的做法)

拉面,刀削面,揪面片,手擀面做法多样,吃法更是丰富汤、炒、烩、蒸、煎、炸、拌,有浓油赤酱,鲜香味美,也有风味清汤每一种做...

2022-11-22 13:28:28查看全文 >>

鸡蛋醋卤面的正宗做法(醋卤面陈佩斯教学视频)

鸡蛋醋卤面的正宗做法(醋卤面陈佩斯教学视频)

树上的果子熟了,落叶一片;风也换了外衣,从清爽到寒冷;大街上再也难寻觅到穿着细高跟露大腿的靓女们,一切都在昭示着201...

2022-11-22 13:50:30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