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苏阿姨今年56岁,她每年都会晾制河豚鱼干。她也知道河豚有毒,但是苏阿姨一家认为,只要处理干净就没关系,而且吃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出现过不舒服的症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以前吃了没事?现在吃就出问题呢?
河豚鱼的毒性大小,与它的生殖周期也有关系:
每年2-5月为生殖产卵期,毒性最强;6-7月产卵以后,卵巢萎缩,毒性减弱。
也就是说眼下正是河豚鱼最毒的时候。
近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就河豚鱼发出消费警示:
近期是河豚鱼产卵季节,此时的河豚毒性最强,也是河豚中毒事件的高发期,市民要特别注意!
引起中毒的主要是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和肝脏毒素。其中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皮肤,肌肉中并不含毒素,但如果处理不慎肌肉受到污染,食用后一样可能导致中毒。
河豚鱼的毒性极强,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1250倍,只需要0.5毫克河豚毒素就能毒死体重70kg的人。中毒后出现口、唇、手指轻微麻木等早期症状,随后出现呕吐、步行困难,进而还出现呼吸困难,直至意识消失,心跳停止等情况。
根据现时我国相关规定,对于河豚鱼是实行有限开禁,之所以称为“有限”,在于其品种、来源、出售方式等都是“有限”的,且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
也就是说,尽管河豚鱼的种类有几十种,但有条件放开的仅是红鳍东方鲀、暗纹东方鲀两种。
不过,记者走访市面一些水产批发市场发现有地方也会出售“巴鱼”,档主称这都是人工养殖的河豚鱼,无毒性。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一些网络平台,也有人公然出售活体河豚鱼,有的是观赏鱼,有的则供人烹饪享用,甚至还有出售河豚鱼的加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