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马食途
“陇东粮仓”甘肃庆阳,被誉为“农耕之源、岐黄故里、红色圣地、能源新都、数算枢纽”,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
这里有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有西北绿肺子午岭。周祖农耕文化在这里发源,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里诞生,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在这里蜿蜒穿越。
陇东大地独特且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小麦成为当地的“天选之子”,占据着庆阳人的一日三餐。庆阳不仅盛产小麦,还有荞麦、小米、玉米等五谷杂粮。先民们将这些农作物精心制作成各式各样且可口的传统面食,不仅有了温饱,还丰富了我们的味蕾。其中,数“面”最具代表,面既是简朴的果腹之物,又可以容纳烹调中的万千滋味。庆阳不仅文化底蕴深厚,更以其质朴而地道的美味面食而俘获了无数饕客的心。
庆阳的面条种类繁多,各具风味,饸饹面、臊子面、洋芋糊糊面、牛肉面、刀削面、搓搓面、烩面……各种面食如万花筒般呈现在每一个食客的面前。不论是筋道的拉条子,还是润滑的臊子面等,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钟爱的那一碗。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庆阳十大名面,打卡庆阳,不容错过的美味!

庆阳臊子面,臊子面也是庆阳人经常喜吃的地方面食。庆阳臊子面的特点是味道鲜美,酸辣味十足,又因吃在嘴里不断发出嘘嘘哨声,故又称呼其“哨子面”。有时候臊子里也会放些许黄花菜,因故称“解忧面”。刚出锅的手擀面条筋道爽口,臊子味道浓郁,以其酸辣的独特口味征服了无数本地老饕和外地食客。
臊子面在庆阳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其制作讲究,面条细长,犹如丝线漂在汤面上,再配上独具风味的庆阳臊子,汤肥味美,四溢飘香,诱人食欲。
在庆阳,臊子面也分地域,庆阳南部做臊子多用猪肉,而北部各县多用羊肉。“有事儿没事儿”一碗面,是刻在庆阳人骨子里的饮食习惯,“没事儿”一碗面,首当其冲的便是这庆阳臊子面。
庆阳臊子面制作独特,吃法也颇为有趣,堪称当地一绝,正如当地一首民歌唱道:“十八省里转一遍,好不过咱们庆阳的臊子面。”
传说,臊子面起源于西周早期,据说是周先祖不窋的孙子公刘,把制作技艺带到了庆阳宁县一带,盛行于明朝洪武年后的结婚礼俗。从义渠戎国到后来的北地郡、阳周县,再到后来的罗川县、庆阳府,臊子面始终在庆阳占据着重要的美食地位。
庆阳臊子面做工精细,做面师傅对臊子面的做法更有一绝,揉面的手法和力度,擀面的薄厚,切面的长短粗细,都需要用“一双巧手”展现出来。
制作庆阳臊子面主要分为揉面、擀面、做汤、煮面等几个重要工序。在当地老一辈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揉的面银团团,擀的面纸一般,剁的面千条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筷子上打秋千,盛到碗里赛牡丹。”由此可见,做成的臊子面条长而柔韧,细而不断,易于消化,老幼皆宜。
臊子面因制作的汤料不同,又可分为家常臊子面和酸汤臊子面。家常臊子面喷香美味,酸汤臊子面清爽适口,二者皆具其风味。臊子面的汤,要汤肥要味香,食材主要选萝卜、豆腐、大肉等切丁,加黄花菜节、木耳、海带等,配葱的调料入锅热油爆炒,兑水加入油泼辣子、打入鸡蛋即成香气四溢的臊子汤。待面条煮熟出锅后过一下凉水,捞到香味扑鼻的臊子汤里,只是看一眼便令人垂涎,秃噜秃噜的来一碗浑身舒坦。

环县剁荞面,甘肃庆阳环县的特色地方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居民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食。
环县荞剁面的原材料主要为荞麦,制作过程包括脱皮、磨成浅白面粉、温水拌和、拍成薄面张、用特制剁刀剁成细丝、煮熟,出锅浇羊肉臊子等。荞麦的粗粮口感,结合简单的调味,面条吃起来清爽而有嚼劲,既营养丰富,又富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荞麦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血糖。环县荞剁面口感独特,观剁艺、听剁声、尝荞香,是一种兼具视、听、味、香的享受。面条细而柔韧,汤汁浓郁,配上羊肉臊子和辣椒油,味道鲜美,回味无穷。

燕麦柔柔,甘肃庆阳环县的特色风味小吃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主要以燕麦为原料制作而成,由环县当地居民创制而成,代表了当地的美食文化。
制作燕麦柔柔的原材料为燕麦,制作过程主要是煮、晾晒、炒干、磨成面粉、擀成面张、入笼蒸熟等工序,蒸熟后切成条状,拌上佐料即可享用。
做好的燕麦柔柔,口感柔韧,醇香味美,具有浓郁的麦香味。其筋柔可口,受到很多食客的好评。
简简单单的一碗环县燕麦揉揉,如今已登上了大雅之堂和星级饭店,成为人们款待宾客的美味佳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