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似乎在一夜之间,专营临期商品的特卖连锁超市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悄然出现。
折扣业态成为零售新赛道
所谓临期商品,是指快到保质期的商品。 经营临期商品的好特卖,目前在南京已有10多家连锁店,大多开在社区、写字楼、地铁附近。在南京河西的好特卖新城汇店,记者俨然看到了一个大型薅羊毛现场,随处可见的“白菜价”、“特卖天堂”等标语,刺激着消费者。 中午时分,店里的结账区排起了长队,年轻的白领占了多数。“最初发现这家店时就如发现了一个新天地,首先当然是价格的实惠,所有对高大上的畏缩都不存在了。进口红酒、咖啡、茶包、巧克力,各种食品应有尽有,日用品的品类也不少。虽然是临期商品,但离保质期一般还有两三月的时间。”在附近上班的90后消费者李妍然笑说,平时去趟超市不花个100块出不来,这种特卖超市简直太香了,感觉很多年没见过五块钱以下的东西了,花不了多少钱能抱一大袋回家,特满足,每个星期起码要来逛两趟。 消费者陆冰清显然更是特卖超市的常客,“逛其他超市是想买什么买什么,逛这种超市是有什么你买什么。基本上好吃的你再过几天去就卖光了,就像那个抹茶奶茶,第一天买了2瓶觉得好喝,第二天我又买了20瓶,喝完了再来买发现没有了,一直到现在都没货。所以,发现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多囤,要不然下次还不一定什么时候有。” 有意思的是,就在好特卖新城汇店的斜对面,几个月前开了家嗨特卖,这也是家特卖超市。据了解,嗨特卖目前在南京也已有几家连锁店。陆冰清说,这两家店可能是在打擂台,“这家嗨特卖开业了之后,好特卖也重新整理了货架,整齐了许多。就价格来说,同一品类有的这家店便宜个几毛钱,有的那家店便宜些。但因为有了竞争,服务更贴心了。” 据了解,在国内,有些特卖超市已经形成了连锁规模,还有一些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独立电商平台随即面世,并拿到多轮融资。切中年轻人对低价好货的需求,凭借售卖2-5折临期食品和日化产品的好特卖迅速扩张,除了南京等地,仅在上海已开近百家门店。并且,成立至今已获得四轮融资,已与旺旺、费列罗、汉高等200余个品牌建立尾货合作关系。
Z世代的消费新快乐
有趣的是,在特卖超市淘货的主力消费群体,并不是中老年人,而是95后、00后的Z世代消费群。 这一代消费群体有着明显的消费特征:消费越来越理性,追求网红新品的同时也会掂量性价比,购物前会先逛一下闲鱼、1688,打车、订外卖要先找优惠券且价比三家,连吃的也开始瞄准了临期食品。 “临期商品”这个词在年轻人中有多火?除了豆瓣有数个专门小组讨论之外,知乎上也有干货分享,B站上更是有大量开箱评测与探讨的视频。在他们看来,只需要以正价1折到5折的价格,就可以肆意买买买,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临期”二字,“又不会囤到过年吃,为啥要拒绝?” 对Z世代来说,逛特卖超市还有着解压的快感和类似拆盲盒的愉悦感。在好特卖南京万谷里店,消费者陈浩说,“我在保险公司工作,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去特卖店逛逛特别解压,2块钱一瓶的依云、9毛钱一袋的辣条、一元八一杯的鹿角巷奶茶……你会有快乐回来了的感觉。”她说,店里的品种也时常更换,所以让人每隔几天就想再去探店,会有一种拆盲盒的快乐,不知道每次去会遇见什么样的小惊喜。 去年底的供应商大会上,便利蜂披露:从选品角度分析,发现两个主要的消费“上升词”:健康和刺激。“我们会根据消费者需求向不同门店输出个性化产品,直接给出采购、展示、上架等指导,最大程度上降低需要凭借人主观判断的不确定因素。”便利蜂相关人士说,便利蜂近期也追加了特设货架业务,对标的其实也是对临期商品感兴趣的年轻消费者。 业内人士介绍,食品在保质期剩余20%-50%期间,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往往会迎来一轮新的销售高峰,这也叫做“临期效应”。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有210万人在淘宝上选购临期食品。其中,薯片等膨化食品、方便面、饮品、饼干等是“临期界”的畅销品。
被重新定义的临期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看着不上台面的临期商品正在撑起零售业的一个新的细分赛道。拿临期食品来说,据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从供给侧来看,每年都将有大量的产品流入到临期食品市场,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也已经是一个“百亿级市场”,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显而易见。 孙朝阳曾在老家南通市开过10多年的超市,算是超市业的业内人士。去年因为孩子考上了南京一所中学的国际班,他盘掉了超市举家搬到了南京。“忙惯了突然闲下来,太不习惯,就想着再找点事做做。”他说,“这半年多来我考察过奶茶店、铁板花甲加盟店、花店,后来发现这种特卖超市生意挺不错,就想开一家。一开始准备像以前一样自己单干,后来发现货源是个问题,就想还是做加盟店吧,目前在选址阶段。”他告诉记者,在食品行业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距离保质期时间过了1/3时间的商品,不能进入连锁零售商店,相应的线上渠道也有保质期上的保质期期限,这也被称为食品流通行业的允售期。允售期保证了顾客可以买到新鲜商品,也导致供应链出现了大量库存货。这些超过允售期又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就是临期食品。所以一般售卖的临期商品,一般保质期都在1-6个月内。离保质期越近的食品价格越便宜,通常为原价的20%到50%。 “你问我为什么不能单干?因为,便宜又优质的临期商品会被进货量更大的连锁品牌抢走,对于自己创业的小店铺来说,难以维持竞争力,生存都是问题。”孙朝阳说,食品一旦超出保质期,就不能售卖给消费者,这也就导致了临期食品行业抗风险能力弱,如果进货策略失误,损失也会很大。 业内人士指出,临期商品的产生,总结起来就是低效的供应链导致人和货无法快速匹配。目前中国临期商品商业模式的基础,主要是消费者对低价商品的需求与商家回笼资金的需求。临期商品更是一门精细化运营的生意,核心在于对供应链的把控,以及更高效的进销货匹配能力。唯有此,才能在临期商品的市场跑得更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宋晓华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