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注意的其实是这几种鱼,长期摄入会给健康带来较大风险。
1.烤/煎炸的鱼
鱼肉在高温熏烤或煎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氧化聚合产物,包括有多环芳烃、苯并芘等,而这些物质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长期接触会增加身体罹患胃癌、肠癌的风险。
2.甲醛鱼
甲醛可起到保鲜、增色以及防腐的作用,一些商家为了延长鱼的保质期会违法添加甲醛,而人在接触甲醛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白血病。
日常挑选鱼的时候一定要看好,发现鱼肉异常发白肥大、有异常气味或者是一捏就碎的话,则很可能是甲醛鱼。
3.咸鱼
咸鱼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不致癌,但进入胃部后会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会增加食管癌、肝癌、胃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4.生鱼片
生鱼片有较大的寄生虫感染风险,如肝吸虫就很可能会存在于生鱼片内。一旦发生感染,其会寄生在肝内胆小管内,给肝脏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后期还可能演变成癌。
鱼是个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包括有丰富的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等,同时还是个低脂肪的食物,即便是多吃也不会长胖。
一项针对5000余人的队列研究指出,较高的鱼肉摄入与我国人群脑卒中死亡风险下降相关。相较于不吃鱼的人群,每日吃鱼可让脑卒中死亡风险下降30%左右。
无独有偶,还有研究发现相较于每周吃鱼<100g的老年人,每周吃鱼>100g的认知水平下降的风险降低了35%。
我国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周最少吃2次鱼,摄入的量保持在300~500g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