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了一些目的,会不自觉地在直来直去的行为上附加许多不必要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事情的本质不一定有关系,但却会给整个事件带来不同的寓意,让人觉得你很客气、你的行为很隆重、你对顾客很重视。
这就是仪式感的另一个作用,让你变得与众不同。
这种感觉,前面也说了,会随着流行而入俗,当人人都把婚戒藏在蛋糕里,当人人都习惯有人在旁边推荐产品的时候,这些仪式感的作用就会减弱、消退、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就好像“X捞”的服务,有很多人喜欢,同样有很多人不喜欢。
将仪式感规则化,就会失去仪式本身的特殊含义。
仪式感对于个人、对于他人的作用大致如此。对于自身,其实相当于结绳记事,多一套行为,加深自己对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概念,在脑海中感动自己。对于他人,相当于阿谀奉承,通过一套行为仪式,让他人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同寻常的重视,最终的目的当然无非就是感动她,让她嫁给你或者让你买下更多、更贵的产品。
虽然没有这些仪式,她可能同样会嫁给你,你也可能同样会买下很多东西,但是仪式感会增进亲近感,就像润滑油——结果虽然一样,过程中你侬我侬,大家开心。
当然,仪式感如果就只有这些用处,还是小瞧了它。
让一种理念与众不同有时候,仪式是某种理念的不断强化,起着文明传承的作用。
比如祭祖,是需要仪式的。这种仪式除了对先人的缅怀之外,其意义更在于给活着的人看;古代皇帝的祭天大典,也是向民众宣示自己的合法地位;古往今来的所有生意的开业仪式,更是重在给别人看。
那么这些仪式,所存在的意义,更多地是给除了你我之外的第三方观看。也正因为这种不直接对你我产生影响的效果,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这种仪式是形而上的,是虚伪的。而虚伪的东西一旦多了,就是俗气。
道学家就是非常讲究仪式的人物,为什么会落得“虚伪的道学家”,“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污名?就在于过于追求形式,教育别人,自己却不遵守,所以被老百姓所不齿。
生活中的有些仪式,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形式,成为一般化的套路,就失去了表达情感的意义,因此这些仪式被人称为虚伪。
而仪式感在生活中发生观念冲突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好像年青一代看老一班子的各种祭祀活动,各种规范礼仪,他们都觉得是多此一举,毫无意义。但是在老人们看来却是寄托了自己精神和情感的行为,一点都不能马虎。
其实这种事情,只需要换位思考就好了。老人们也无法理解新一代的网络语言,各种新奇的行为艺术——他们向艺术致敬,用自己的方法——这种方法和行为,何尝不是一种仪式?
都只在乎自己所能体会到的“仪式感”,又如何能理解他人?
为什么我们会说有些人矫情,而偏偏那样的人还挺多?因为在他们的生活圈子里,这种“矫情”就是常态。人们都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看重自己的感情,所以才会对所谓“仪式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
小资青年看重的是一杯星巴克,老人们看重的是七月半的一碗鸡血,小孩子看重的是准点开播的动画片——青年的时间消磨,老人的情感寄托,小子们的欢声笑语,都是沉浸在各自的“仪式感”中的欢愉。
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自然有了路。
这世上本来没有所谓“仪式感”,矫情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