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老朱(朱钊霖)——企业幕后的思考者
首发平台:老朱话经营,2025年1月15日
最近很多企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制定 2025 年的经营规划。我建议,老板在带着团队复盘企业经营得失的同时,也要客观的审视一下自己的得失。
这几天酒桌上见到了一位准客户,开场他就考校我了及一个问题,「朱老师,我找过很多咨询公司,但是没有一个能落地的,我对这件事很苦恼,不知道是否需要继续呢?」。这个问题我估计大多老板都思考过,但我相信没有太多人认真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反问他,企业做的不好谁最痛苦?老板,倾家荡产、负债累累;企业做好了谁最受益?也是老板,财富自由,功成名就。既然老板是成功最大的受益者与失败的背负者,作为老板从创业的 Day 1 到今天,成长了什么能力?进化了什么方法?有没有把自己的经历变成组织能力?
企业经营者最大的三个懒惰,不是不勤奋而是逃避:第一、在产品上的懒惰用销售的话术补;第二、在战略上的懒惰用业务的勤奋补;第三、经营管理上的懒惰靠外力补。
管理公司和咨询公司最大的不同是,管理公司出人给你干,你让出绝大部份的收益给他们;咨询公司是提供思考和方法需要你自己干,你为自己的成长买单。让咨询公司去给你执行处结果,就如同你去上学让老师给你考试,老师固然能得高分,那你得到了什么。
第二个问题更绝,「我的员工能力差业绩不行,你会怎么做提升他们」。企业员工人效低,怎么提升?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就是,企业做了什么提升员工人效?
我说,那你做过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既然你什么都没有做过,为什么是员工弱而不是老板弱呢。你的能力不足以解决员工效率的问题,为什么把经营不利的责任推给员工?
你雇来的所有顾问、管理者、员工,他们都是在你的规划下,实施你定下的规则和方法的人。他们都是有今天没有明天的打工人,你今让他们承担?明他就敢拍拍屁股就走人,谁会留下来给你承担责任?
经营和管理本应是你的责任,也是你必须做到。
每个老板都有一段有笑有泪的艰苦创业史,特别是 60/70 后的老板,没有投资,没有渠道,没有人脉,只凭自己的勇气和改革开放的机遇,通过倒买倒卖走上了老板之路。
不说产品或者专业,你只看他们经营管理的那些经验和方法,基本都是「野生」的。他们没有经历过「大学」,没有系统学习经济、管理、财会、战略、人力资源等一系列「科学管理」的理论,但他们总能找到方法去应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另外,在企业经营中他们也尝试过招聘更厉害的人帮助他们,甚至找一位总经理替代他们来让企业发展的更好。很显然,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失败了,总会心灰意冷的选择自己承担。
重金挖角空降企业的「精英」,都有着光鲜的履历和不俗的能力,但没有一个能顺利活过半年的。而那些重金聘用来自「麦记」「BCG」「贝恩」的顾问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甚至都听不懂人家在说啥,总觉得都好厉害的样子咋就不管用呢。
近年来的知识付费缺失降低了老板在学习上的试错成本,原来动辄十几二十几万的方案班,三五万的培训课变成了 199,299或者1999。互联网的特性就是点状的知识,30 秒内的几句话让你觉得都挺有道理,学习成本确实低了,但试错成本却高了,每个老师说的都挺对的,我该听谁的?
曾经的知识失效了,没有任何人是即插即用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对于我们这种 80 后大学生,我们学习到的管理知识并不是 2000 年的,而是至少三四十年前的,管理定义是泰勒给的,组织模型是法约尔的,人力资源方法是加利说的,最年轻的知识是学 了 C 语言,结果还没有学完这个工具都没有人用了。
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那些科学管理专业对口的员工,没有一个对口的;那些有同行业,乃至同岗位经验的没有一个会*。最终企业的员工都是花着企业的钱,犯着企业的错,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职业经理人模式」是西方企业管理的根基,也是西方管理者教育的产出。他们是学着一样理论,在相似土壤干活的一群标准人才,但在中国这种每家企业一个风格的土地中根本长不出庄稼。
他学的种高粱,你种的是小麦,说种粮食大家能聊到一起去,当他和你一起种小麦就完全是门外汉了。你的模式和他被训练的模式不兼容,这也是职业经理人为什么不好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