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地球上的主要栖息环境基本没有变化,环境并不是人类消失之后动物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大自然具有无限的可变性才是答案。适应既定环境的动物可能有很多种形态,最终选择哪种形态与动物的祖先有很大关系。如果有一种生物的某种特征在短时间内稍加改变就能承担新任务,那在进化的过程中这个特征会比从零开始的特征更为优先,哪怕从零开始的设计会更好。人类消失产生的生态空位为新动物出现提供了契机,而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将会介绍这些新动物为成功利用地球上的多样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通过以下章节,根据地球上的现存物种,设想未来的进化发展。
挥动时间魔杖,把当前包括人类在内的优势物种抹去,于是,他就可以通过思维之眼,观察现在处于劣势的动物逐渐接管整个星球……
温带林地和草原
- 兔鹿
- 捕食者
- 林下生物
- 树栖动物
- 夜行动物
- 湿 地
针叶林
- 植食性哺乳动物
- 猎手和猎物
- 树栖动物
苔原和极地
- 迁徙的动物
- 极地鼠及其天敌
- 极地海洋
- 南大洋
- 山 地
沙漠:干旱地带
- 沙漠居民
- 大型沙漠动物
- 北美沙漠
热带草原
- 食草动物
- 平原巨兽
- 食肉动物
热带森林
- 树冠层
- 树栖生活
- 森林地面
- 水中生活
- 澳洲森林
- 澳洲森林地表
岛屿和孤岛大陆
- 南美洲的森林
- 南美洲的草原
- 利莫里亚岛
- 巴达维亚群岛
- 帕考斯群岛
我们从这些内容中选取一小部分,展示这天马行空的想象。
食肉动物
草原上的食肉和食腐动物
虽然非洲次大陆热带草原上的两类主要捕食者都是灵长类动物,但是它们已经走上了不同的进化路线,捕食不同的猎物。斑猿(Phobocebus hamungulus )用前脚指关节走路,由这一点可见,它们是热带森林里树生类人猿的后裔。斑猿现在是完全生活在地面上的食肉动物。它们埋伏在高草下,身上的条纹和鬃毛提供了良好的伪装。当它们的主要猎物-魁羚走过时,它们就会跳到猎物的背上或脖子处,用镰刀般的爪子在猎物咽喉处割出深深的伤口。受伤严重的魁羚很快就会死去,成为整个斑猿群的美味。
从已灭绝的羚羊进化而来的热带草原巨型食草动物以尖角魁羚和大魁羚为代表。尖角魁羚体型和角的式样都与犀牛相似,而且扁平的口鼻也恰恰证明了它们属于食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