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保险业凭什么就要被特殊优待,出了问题必须100%“刚兑”呢?
即便是《保险法》自己也从来没承诺过保险公司*后,保单持有人的利益绝对不会受损。
根据《保险法》第九十二条的原话,在人寿保单被转让的过程中,“应当维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本没有任何具体承诺。
《保险法》还说了如果保险公司*,保单权益的受偿顺序应排在员工工资和社保费之后。
所以从整个金融系统到保险业内,无论是法律还是行政规定,都从来没有说过保险一定会“刚兑”。
也有不少人说国家一定会为保险兜底,因为轻则动摇老百姓对于行业的信心,重则甚至危害社会稳定。
说实话,以上论调就有点道德绑架的味道了。
当下中国保险业面对的是问题,和银行一样,就是高息保单的利差损风险。
而且,这样的风险,其实是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的。
上世纪90年代,日本从高利率时代滑落到低利率时代的过程中,有大量保险公司*,原因是之前产品的预定利率太高,以10-20年期产品为例,1985~1989年产品预定利率达6%。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国家都规定,寿险公司可以*,但一定要有其他公司接管客户和合同,保证寿险合同的执行,这就是寿险行业的刚性兑付。
但日本在那一波“保险业之变”中,窟窿太大了,最后搞了“打折兑付”,要求出险公司的参保人,接受保单预定利率的打折,日本官方支持了这一做法。
回到当下中国来看,手持金融牌照,对于吸收存款的冲动,是当下国内保险业的普遍情况。
甚至于,很多保险公司,先不管有没有好的投资渠道和息差确定性,在银行利差挤压的情况就大量推出高于市场利率的理财和金融产品,搞存款搬家和储蓄抢收。
看一个关键数据:根据金融管理监督总局的最新数据,2023年人身险行业的综合投资收益率仅有3.37%而已。
连银行都拿不住3%利率的存款,无法保证银行收益,保险公司,凭什么?
凭印刷精美,花花绿绿的宣传单,还是精算师严密设计计算的套路合同?还是巧舌如簧,卖完今天,明天离职的保险业务员?
事出反常必有妖,无风险地享受远超银行定存利率的收益,本身就违背了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规律。
在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和管理规则之下,能够保证真正“刚兑”的只有国债和社保,因为这事关国家信用,而且国家也有无限的钞能力去保证兑现。
那些为了满足市场*而发行的高息保单,实则是被错误定价的金融产品,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就是这样酿成的。
对于这样的风险和诱惑,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一定值得绝大多数个体和家庭警惕和防范,虽然当下没有明显的风险爆发信号和案例,但是谁也不想在这种事上,去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
当然,不仅仅是保险,还有各种投资渠道,金融产品,以及商业模式,都会盯上银行息差挤压之下的流动性。
这里再为大家重复一下郭树清在2018年的那个观点:
非法集资套路众多,也让消费者权益屡屡受到威胁。郭树清提及非法集资风险时强调,要让群众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免疫力,同时成长为金融治乱象的生力军。
“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当下是2024年,在收益率的这个风险线上的考量,可能还要进一步趋于保守。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从普通个体和家庭的角度,应该如何看清趋势,指导行动?文章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和讨论内容,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
1,目前,中国的降息受制于美联储。
美联储尚未启动降息,中美目前利率倒挂约220个基点(以两国10年国债收益率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联储不启动降息,中国继续降息的空间不大。
在中美博弈,耐力比拼没有给出明确的走向确定性以前,现金为王的策略不变。
2,除了国债和社保,接下来大家能找到的大额存单,一定是少之又少!
在银行吸储的态度没有发生扭转以前,国内民众资金,储蓄,财富最重要的考虑优先级,应该是什么?
是安全,是流动性,而不是收益和逐利!
3,即使没有大额存单,银行是不能拒绝定存和活期存款的,从安全靠谱的角度,利率再低,也不要轻易让存款和家庭财富搬家。
4,远离一切投资,理财,置业,还有保险的诱惑和套路。
大额存单的关键是大额两个字,能够获得这样规模的群体即使难买也要买大额存单,说明了什么问题,不用多解释吧?
什么时候真正有保障的好东西需要业务员进行大肆推广和进行精美包装宣传的?
在一个到处都是镰刀和风险的世界和阶段中,一动不如一静,才是最好的策略。
当然,这样的风险提示和内容,注定会让一些镰刀群体感到不爽,但是一定都是从善意出发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如有共鸣或认可,请留言区留下“666”互动一下。
顺带,还能看到一些镰刀群体的抬杠和吐槽,哈哈哈哈……
以上,就是对中国越来越多的银行加速取消大额存款产品最新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