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储存时间越短,其储存方法越简单,储存时间越长,对储存条件的要求越严格,一旦储存条件不适,大姜容易出意外,如腐烂,闷姜等。
如何安全储存的大姜呢?其实也不麻烦,无论你采取地下储存还是地上储存,只要你做好三点即可。
第一点,温度大姜喜温暖湿润,非常不耐低温和高温,低于10度以下易受冷害,等温度回升后容易腐烂。温度过高如超过22度,则容易闷姜或发芽。大姜适宜储存的温度在16-20度之间,较适宜温度在12-15度间,最适宜温度为11-13度间。所以,在储姜场所挂一温度计非常有必要。
但是,由于我们在收刨大姜时,或多或少的对其有伤害,如剪口,机械伤口,除根等人为造成的伤口,在储存前期大姜会有一个伤口自愈的生理过程,如各姜球顶部的姜杆烂掉,伤口愈合,形成光滑的圆头等,此过程姜块呼呼旺盛,会产生热量。
再就是,大姜并没有严格的成熟期,它们是“被熟”,在生长阶段就被收获,并没有周皮。储存后表皮细胞开始沉淀、木栓化形成类似周皮的木栓形成层,起到保护作用。
大姜储存后得经这俩过程,也就是圆头过程,在此过程中姜堆会产生大量的热,导致姜堆发热,且会保持较长时间和较高水平,大约30-40天,温度会达到30度以上。
在此期间,我们应通风降温,将温度控制在30度以上下,以防闷姜,高温烧芽或引发病害。
像我们这里基本都是姜井储姜,在圆头期不会盖严井盖,虚严以利通风降温,确保大姜安全度过圆头期。
等过个30-40天后,储存大姜的伤口愈合,姜堆内的温度也就逐渐降至15度左右,颜色也变黄了,有股香辣味出现,这就意味着大姜后熟阶段完成,已度过圆头期。此后温度会长期维持在12-15度。
我们在此期间也别闲着,得经常去看看温度计,温度高了揭揭覆盖物,或者是通通风,温度低了加覆盖物提温,特别是当温度降至12度以下时,该密封井盖或加厚覆盖物,提高储存温度,以防冷害。当温度高于15度,特别是春季气温回升时,可适当揭开覆盖物通风降温,防止高温发芽或引发病害。
都说大姜是水做的,大姜离了水不行。但是,大姜在储存期间既怕干又怕淹,储存场所有明水,大姜直接烂掉。
像我们这里的姜井,都是挖在地势较高,水位较低的地方,如山岭等。
有一年我们这里雨水特多,往常年不见水的姜井都渗进了雨水,可毁了,早发现的有的卖了,有的择井转存;而发现晚的几乎都烂了,成了一摊泥,分文不值,损失很大。
一般来说,大姜都是用湿沙填埋,顶部盖有棉毡,棉被等,这样可起到保湿的作用,使窖内湿度能长期维持在90%-95%之间,但地上储存的大姜就很难达到这个湿度。特别是在开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大姜也开始萌动,失水较多,所以我们得及时补水。
大姜补水并非是浇水,而是用喷雾器等喷淋水在棉毡等覆盖物和湿沙等填充物上,以提高储存场所的空气湿度。
有些山洞姜会在洞地开有渗水沟,水多时可排,失水时可往沟内灌水,以解决湿度不足的问题。
大姜储存期间常因霉腐病,姜瘟病,姜蛆等病虫危害而发生腐烂,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如霉腐病是因储存场所消毒不彻底,或是湿度太大等造成的,导致储存姜的腐烂变质,最终失去发芽能力。
而姜瘟病则是因为姜块带病,储存场所的温度和湿度正适合其发病并蔓延,结果造成了存姜的黑心,颜色变暗,最终变质腐烂。
所以我们应细挑姜存,并做好储存场所的温湿度调节、消毒等工作。
重点说一下姜蛆哈。
姜蛆是大姜储存期间的重要虫害,它是一种像白线头一样的幼虫,像是些蠕动的蛆虫,其实它是异形眼覃蚊的幼虫,有趋势性和隐蔽性。异形眼覃蚊大家不熟,小黑飞大家应该知道吧?家里的花草上常见,冬天会从花盆里钻出来到处飞,很烦人,那就是异形眼覃蚊的成虫。
姜蛆会钻入姜皮下或圆头处啃食,用丝网黏连虫粪和被它们啃咬下来的姜碎末覆盖在姜块上。轻者可至姜皮色暗,呈灰褐色,有的发生腐烂,严重的话会导致整片姜只剩皮和丝及虫粪。
防治姜蛆要做好窖内消*,如用敌敌畏,阿维菌素等喷洒井壁,沙内拌阿维菌素颗粒剂等消灭。也有人用敌敌畏洒在柴草上点燃熏蒸姜窖。
春天拿出姜种后,可以用阿维菌素等药剂浸种,也有人用灭害灵等除蚊剂喷洒在姜头上,可堵绝害虫从窖内传至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