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六十六章》
江河湖海中哪个面积最大?答案当然是大海,因为大海处在最下面。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了我们想要居于人上,前提是必须甘为人下,具体的方法就是要做到"不争之争"。只要你不和他人争夺,那么天下人就没有能够争得过你的。《道德经》仅五千余言,却在多篇中以不争为核心,发散地讨论了如何做到"不争之争",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柔弱处下","知足而去欲","不为天下先"等等。不过历史的车轮向前转动,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也已经成为了2000多年前的过去。那么不争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中,是否仍然可以发光发热呢?
海纳百川
- 何为不争?无所作为?一味退缩?这些理解都错了
如果想要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老子的不争思想,那么首先必须要明白何为"不争"。老子的"无为而治"、"知足去欲"、"不为天下先"等思想似乎总是笼罩着隐遁避世、无所作为的消极色彩,然而实际上,这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
老子所说的"不为天下先"、"无为而治",不是倡导人们应该无所作为、临阵退缩;老子提倡的不为先、柔弱处下、知足而去欲等,也并不是要求人们不思进取,永远低人一等。"不为天下先"是指不要凌驾于他人之上,"守柔"是为了以柔克刚,"处下"是为了后来居上,"知足去欲"是指要摒弃功名利欲、抛除杂念。可见老子的"不争"思想并不是指无所作为,一味地居于人下,而是要在有所作为之上做到不争。"不争"思想可以说更接近于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通过不争来实现最好的争。不炫耀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荣誉会更加灿烂夺目,这样也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己,自强不息,而不是去和他人争一时之得失与长短,就再也没有人能竞争得过你了。
老子与《道德经》
- "不争"是一种更能让人接近成功的大智慧
有人说,老子的不争更像是一种圆滑世故的手段。因为不争是为了更好地去争,而争夺的东西无外乎功名利禄,不争也无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手段。然而实则老子的"不争"却是高人一等的策略。
人们生活中经常能体会到"不争而胜"的含义。我们急于某事却往往适得其反,欲速而不达,使得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而有时候欲擒故纵,采取以退为进的手段则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说"功名",你越去争取,越想彰显它,反而人们会认为你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这就会使得你离"功名"越来越远了。相反,你夺取成就之后,却不彰显自己,别人反倒会认为你虚怀若谷、平易近人,进而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是"不争"智慧之所在。
老子像
在春秋那个动乱的年代,老子挣脱凡夫俗子眼中名利的绳索,另辟蹊径地探索出"不争"的道理,这就是其高明之处。汲汲于功名利欲却又能够坐而忘之,任他惊涛骇浪,水依然是水;任它云卷云舒,天仍然是天。不争之争的思维能够让人韬光养性,不逞一时之勇,不会被轻易激怒,进而时时刻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外物所奴役,不为功名所牵累,不为权利所迷惑,因而才能不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