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万物而不争
- 两千余年过去了,我们还需要"不争"吗?
在当今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人们为名而争,为利而争,似乎早已忘记了老子2000年前的教诲。那么老子的不争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首先不争构建出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和谐社会。其次不争在处理人际关系,调和心理情感等方面都提供了借鉴的思路。在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面前,不争思想能让我们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那么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人们如何做到以"不争"而取胜呢?
当代社会的冲突根源,往往源自于利益二字,在利益上的冲突,不但影响着自我的心态,也破坏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有时甚至会让人整日陷入到勾心斗角之中,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能力,无法作出正确的认知。甚至会在极端的情感之下,做出危害他人与社会之事。而老子不争的观点,就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与他人争长短,以平和心态面对大是大非,做好自己,机会自然而然就会降临在你身上。当面对残酷的竞争之时,不要随波逐流,要懂得避其锋芒,先退出一步,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面对竞争。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与老子的"不争"思想不谋而合。看清局势,发展好自身,才能趋利避害,占得先机。
高速发展的社会
另外,不争之争也能帮助人们卸下精神负担。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时代的齿轮正在高速向前运转。当下人们背负着时代给予的巨大压力。当金钱成为万事万物的尺度时,人民便会在金钱面前迷失自我。物质的享受甚至会远远高于心灵的满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争之争"才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不争"的思想倾向深深地根植在道家自由的思想中,本身就带有着扬弃物质利益的观念。物质束缚的减少,自然就会迎来心灵上的安逸沃土。"知足去欲",以"不争"的心态看待外界的压力,才能使人们不被物欲横流的浪潮卷走,从而体会到自由的快乐。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众人乐推而不厌。
——《道德经·六十六章》
暴躁的职场人员
"不争之德"不但对于普通百姓有益处,而且对于领导阶层也颇有借鉴作用。无论是职场领导还是国家干部,都不应该拿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应该时时与基层保持密切的联系,以谦逊温和的态度体察下属,抚恤民情。面对困难处在前,看到利益躲在后,这样才能得到员工以及人民群众的拥戴。并且社会发展需要安逸的环境,没有内忧外患,经济才能心无旁骛地发展。而不争之争,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方式。人人都不争了,那么社会自然就会和谐;人人都谦逊低调,甘为他人奉献,团结友善也就成为了水到渠成之事。
功成身退的张良
- 结语:
范蠡功成而身退,赢得千古美誉;张良角巾私第,在历史上流芳千载。这种隐逸的情怀是在看清形势下,急流勇退,从而做到明哲保身。老子的"不争"思想蕴含了辩证法的理念,争的前提是要做到不争,进而发展好自己。这种思想哪怕历经了两千年的打磨,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今社会,人们行为处事一定不要急于求成,在面对重重困难和考验时,要以"不争"的态度泰然处之,在发展和完善好自身后,再去一搏。或许到那时你就会明白,争与不争,其实都没有必要了。因为当你足够强大之时,无论你争与不争,都没有人能够争得过你了。
参考文献:
《道德经》
《汉书》
《史记》
《菜根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