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学生在教室上课(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周华/图)
我一同事讲起了她孩子的事。
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主任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看图回答问题。一个水塘没水了,满是淤泥,一只小鸭子落到了塘中,要把小鸭子救上来,该怎么办?
第二天孩子们把作业交上去了,可大多都批了个错。老师讲解说,只有这一种答案:在塘里放水,有水后小鸭子自是会随着水游上岸来。
那么其他的呢?同事说,她孩子做的就是搬一根木头放下去,让小鸭子顺着木头爬上来,不也可以吗?但是,错。老师说的就是惟一的答案,只能这样。
同事为她的孩子愤愤不平。我笑了笑,想说,可是没说。这老师难道真的不知道学生的好些想法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这样呢?道理很简单,要在学生心里树立起绝对的权威。
老师为什么要在一群丁点大的孩子面前这样做?道理也简单,为了成绩。我们知道,一个孩子一天要上好几门课,而孩子的专注度又是有限的,他必须对所学的科目进行有意识的挑拣,就是有的最重视,有的次之,有的只是拿来应付和调剂的。这时哪个老师能先入为主,让自己在孩子脑中占据绝对的权威榜,这样上他的课时注意力最集中,回家作业他的最先做,自是效率最高,他那一门自是学得最好。
那么怎样让孩子听你的呢?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自然如上面那位老师所为。
当然,有极个别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要坚持自己想法的怎么办?罚抄。第一次,10遍。再犯一次,100遍。要在你心底打下烙印,再也不敢犯了。而对那些压制自己个性绝对服从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口头表扬或者给个班干职务的奖励。看起来奖罚分明,恩威并施。经此一举,班上学生对老师自是服服帖帖,对其所教的那科自是打起120分精神,成绩想不好都不行。
过去曾以为,所谓“名师”应是学术担当之士,现在再看,在有的学校、有的老师那里,没有“学”只有“术”——上吃透政策,下吃透学生,名师成矣。只是,苦了孩子。
(作者为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教师)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review@infzm.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