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像我们熟悉的白色石蜡蜡烛是现代工业技术的产物一样,油灯这一器具样式,也在20世纪初——爱迪生发明电灯以后——凭借现代工业技术进化出了 “完全体”——这就是美孚煤油灯。煤油火焰明亮,透明的玻璃灯罩既能挡风又不影响照明;螺纹结构的机关灯头可以调节灯芯高度控制亮度;通过机构定量注油不仅方便而且安全。在所有电网不完善的国家(包括美国自己),美孚煤油灯都大受欢迎。直到今天,收藏把玩美孚灯,也是中国小圈子里的雅嗜。对于上世纪的中国平民来说,这简直就是划时代的科幻产品。
所以,美孚煤油和美孚油灯迅速打开了中国市场,清末上海滩买办叶澄衷拿到美孚的独家经营权,十年内就成为中国首富。抗日战争前,中国每年稳定地进口2亿加仑煤油,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要烧1-2升进口煤油,成为外汇流出的重要项目。蜡烛自然不是平民照明的主要选项。
明火照明的终极敌人当然是电灯。下面是电影《巴里·林登》的仿古场景截图。明明点燃了这么多蜡烛又加上了大光圈镜头拍摄,习惯了电灯照明的现代人仍然会觉得昏暗不已——1盏普通的 40 瓦日光灯,亮度约相当于2000多支蜡烛。
灯泡是廉价消费品,电灯的普及主要取决于电网。中国在70-90年代基本普及了农村电网,所以,在70后、80后的记忆中,电灯已经是照明的绝对主力。
3记忆中的白蜡烛
从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到,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中,蜡烛都是一种奢侈品。近代以来,先是大航海时代的捕鲸业,然后是工业时代的石化产业,两次压低了蜡烛的价格,让它更“亲民”。然而,工业化本身又给蜡烛制造了两个强大的竞争者——现代煤油灯和电灯,所以真正的蜡烛时代主要对应大航海时代的鲸油蜡烛。
中国偏偏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一步就从古代油灯时代跳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电灯和煤油。所以,从古至今,中国平民家庭从未把蜡烛作为照明主力,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如果有机会见到本文开头引用的实验,也会好奇地问“(白)蜡烛是什么?”
真正的中国蜡烛时代,恰恰是电灯时代早期的一个过渡。
中国从70年代开始普及农村电网,但直到21世纪,电网的稳定性都很差。我生活在电力供应充足的工业小镇,80-90年代每个月总要有两三次停电,农村的电力供应更是紧张。所以,即便电灯打倒了煤油灯的主力照明地位,中国人依然需要可靠的应急照明设备。
在这之前,中国已经开发了大庆油田,在大连、兰州等地建设了一系列炼厂,生产出了廉价的石蜡和煤油,但很显然,与其在家里保存容易挥发的煤油,不如买几根同样便宜的白蜡备用。所以,大多数家庭安装了电灯,丢掉煤油灯,却保留了蜡烛备用。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蜡烛最普及、最常见的时代。此时恰逢80后、90后网民的童年,所以我这一代人会觉得蜡烛是“传统”的照明用具,一方面深恨蜡烛不能用来看电视,另一方面又觉得烛光下的晚自习分外浪漫。
现在,80后、90后渐入中年,00后乃至10后开始上学。面对课本里的蜡烛模型,80后教师诧异于00后学生们看不懂,这其实是把自己经历过的“不一般”当成了“一般”。
当然,我理解这种诧异心态。因为白蜡烛看起来没有半点科技产品的样子,倒是很有几分“自古以来”的意思。所以,我们不会因为BP机、5寸软盘的过时而奇怪,但对于看起来“土气”的白蜡烛,倒是会有一点“怀古”之心。
然而,对比一下功能,白蜡烛在当代的对应物应该是另一个过渡性产品——充电宝。手机没电的时候,我们用充电宝来保持和朋友的联系,保持刷微博消遣;30年前,停电的时候,我们点燃蜡烛写信,读书下棋。再过十几年,手机和手机电池都可能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那时候的小学生做应用题的时候,也许会问他们的老师:“什么是充电宝?”
我很期待早点看到类似的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