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玻璃壶公元1世纪上半叶
当大清国广州府的码头上,工人小心翼翼的扛着那从欧洲运来的玻璃,走下跳板的时候,广州的富商们已经开始和工匠们谋划着,如何做出让邻居羡慕的满洲窗了。虽然,从先秦的时候,中国就开始了玻璃的制作,但仅限制在制造器具为主,并没有完全的应用到日常生活里。
1723年后出现在清朝的满洲窗
而在此一千多年前的罗马,已经开始出现玻璃窗了。拜占庭的马赛克玻璃,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玻璃花窗,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小块的彩色玻璃的拼接,勾画了规则而繁复的几何纹饰,或者是用它们来描绘人物或是故事了。在光与影的变幻下,绚烂色彩被冰包裹着一样的,与透明的光一同,映照在圣神的场所,创造了神秘的景象,如同神迹。
公元1世纪 威尼斯彩色拼接玻璃窗
日常生活中,从形态各异的饰品,生活器具,再到随处可见的窗户,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我们的视线透过装满水玻璃杯子,光与影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另一边的世界被扭曲、挤压、拉伸、放大、缩小、变形、重叠、复制……光所承载的熟悉的画面,被揉成了色块、线条,这光怪陆离的图景,一种虚幻离奇的梦境油然而生。
这些幻光,在我们意识中,构建了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未知空间。
人们对器物的感知,也许都源自这样的参照与想象吧。无论何时、何地,这种感知的意识,都会存于我们的内心当中,逐渐成为一种记忆。当它再次被唤醒时,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无法清晰的意识到。倘若没有了这种混合的模糊想象,我们真的无法描述出「那」是什么了。
当熟悉的事物在记忆中变得模糊时,会呈现一种抽象的形式,并时刻左右当下的状态。虽然,记忆是可以被形象化的,但它并非一开始就是形象化的,而且,形象化往往也只是一种结果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