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冰糖葫芦不好吃,那你首先要怀疑你吃的是不是冰·糖葫芦
许多人对冰糖·葫芦更有印象,大都是来自小学的一篇课文《万年劳》,“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所以能用冰糖做固然是最讲究的。但其实别的糖也能做成糖葫芦的外壳,像以前北京有种大糖葫芦,能有一两米长,裹的就是麦芽糖。在这里,“冰糖”意为“用熬化的糖去蘸裹,而后形成冰透的外壳”。梁实秋先生说,麦芽糖、白糖和冰糖里,“正宗是冰糖葫芦,薄薄一层糖,透明雪亮。”

这种恨天高的大糖葫芦一般庙会才会看见到
冰糖葫芦真的是街头美食吗?
在制糖工艺不那么发达的古代,糖甚至都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冰糖葫芦自然也不像今天是随处可见的街头美食。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冰糖葫芦最早起源于宋代,那时候固体糖的制作工艺有了新的突破,一些地区开始能从浓稠的甘蔗糖浆里通过自然冷却结晶法提取“糖霜”,此糖霜非我们现在的糖霜,而是一些大大小小的不规则结晶糖——冰糖,这就是老冰糖(黄冰糖)。

黄冰糖,是传统工艺生产而成的不规则多晶冰糖冰糖,宋代的冰糖是以“紫为上,深琥珀次之,浅黄色又次之,浅白为下”。
宋代,嗜甜是一种流行。《武林旧事》里记录了一场供奉宋高宗的御宴食单,其中光“珑缠果子”这类就单排了一列:珑缠桃条、缠枣圈、缠梨肉、缠松子、白缠桃条。
所谓“珑缠”大概就是在水果坚果之外裹上冰糖之类的做法,等冰糖再度凝结变硬,就能“缠”住这些果子,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焦糖做装饰造型的既视感,这些“缠XX”的甜品,可能就是冰糖葫芦最早的原型。

可以通过这个图片大概脑补一下,“珑缠”可能是在淋冰糖浆的过程制造了一些花纹和图案,“白缠”可能是全裹,所以又分了“珑缠桃条”和“白缠桃条”。
然而这一时期的冰糖制取不仅耗时极为漫长,产量还很不稳定,对于大多数宋朝人而言,注定无福消受。好在到了明朝,固态糖的工艺又迎来了一个“拐点”,白砂糖终于问世了,人们还知道了通过白砂糖制取冰糖,从而获得更稳定更高的产量!当然冰糖价格最高。我们现在常见的冰糖,就是将白砂糖融化处理再结晶的“二创”,纯度比前面提到的土冰糖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