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水淈头:今之鼓楼前顶务巷口到十字街口地段,古有一处不小的水洼地,俗称“水淈头”。因其地质滩软,屡填屡陷,竟使文峰宫至鼓楼前的商业精华文献大街之南边店面无法连接起来。据说,1946年发生火灾时,熊熊烈火从“文献名邦”牌楼附近往西一直燃到顶务巷口,就被“水淈头”隔断,不再延续过去,也避免了祸及街对面的“古谯门”。灾后重建时,有人认定水淈头是个“蛇穴”,以致积水不干,于是在其两侧的十字街头建起一座朝西的观音殿以镇之,然后把文献街的南边连贯建成三层砖砌楼群,底层排列为整齐的店铺,甚为美观;水淈头的地块果然不再受到水浸,现在鼓楼前旧街改造中也不曾发生过地陷坍塌的事故,而“水淈头”的地名,在民众印象中便渐渐淡忘了。

(4)鳌石头:亦叫“鳌桥头”、“衙桥头”,疑似方言同音代用;1958年此地建成五层百货商店后,因地势较高,百姓曾经俗称其为“高楼”。相传古时这里邻近梅峰寺,是块高地,矗立着好多形似鳌鱼的巨石,人称“鳌石”;后来,新开公路经过此处,地名也就叫做“鳌石头”。又因位于莆田旧县署衙门的后面,所以一般人便称这里为“衙后”或“衙后头”。现在,梅园路从此地北侧经过,与胜利路交叉,成为城中的一条东、西主干道,连接福厦路与荔城路。交通的发达,更加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拉动了文化的发展。这里周边集聚了荔城区政府和银行、邮局、电信、超市、证券、书店、学校、医院、寺庙等,成为人们日常光顾的购物中心,游览圣地和休憩健身场所。习惯上仍旧称为“鳌石头”。

(5)社衙头:即“长寿社”,为古之长寿、衙后、后街三铺社公的庙宇,原名“灵应庙”,俗称“社衙头”,创建于五代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比兴化古城早五十余年。二十世纪50~90年代曾作粮店营业之用,今已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因此处城中之商业古街交汇中心,为荔城南、北交通要冲,又供奉尊主明王、妈祖,故此行人众多,香客不少,且常有十音八乐,莆仙戏演出及弄狮、舞龙、戏九鲤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娱活动,更成为远近城乡百姓向往之所在。社门朝西,正对衙后,左接大度,右通庙前、后街,均保持古街风貌,古色古香;街道虽不宽敞,但商店鳞次栉比,行业齐全,应有尽有。以往这里曾是青果、蔬菜、鱼鲜的墟集,如今成了服装、饰品、古玩的市场,为城内保护比较完整的文物古街,是海外侨胞返乡寻亲首选的家园坐标和市区参照物。近年城市美化,街道路面均铺以光滑的大理石,平坦齐整,面貌一新,颇受民众交口称赞。

(6)洞桥头:在“鳌石头”北面不远的胜利中路、健身乐园入口处,古时南接“北门街”,北对道教“真武坛”,今属梅峰社区;乃宋建古城北面护城河上游之排水洞,为圆形石构拱桥,沟通古城内外,俗称“洞桥头”,今已连同“兼济河”一起隐入地下,建成了东、西方向通往莆田学院、哲理中学、职业学校的“学生街”,南、北方向连通梅园路、东园路的交通大道。两旁高楼林立,商店鳞次栉比,车辆络绎不绝,行人摩肩接踵,街市热闹非凡;乐园内,健身设备齐全,更是吸引众多的儿童、老人、青年,晨练、娱乐、聊天,各有所乐,颇为惬意。一般人对于古“洞桥”早已没有印象,但“洞桥头”地名却依然保留下来,只是路牌被错改为“东桥头”,似为方言同音之讹误,应当给以正名,保持历史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