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是属于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黄秋葵营养丰富,含有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和由果胶与多糖等组成的黏性物质等。近几年作为特色蔬菜开发品种,随着产量上升,面积增加,虫害问题也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黄秋葵的产量和品质,甚至可导致植株死亡。笔者就美洲斑潜蝇、蚜虫、斜纹夜蛾、叶螨、蚂蚁等5种经常危害黄秋葵的害虫进行了调查,总结其危害症状和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为生产提供参考。
黄秋葵别名秋葵、羊角豆、洋辣椒等,属于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嫩果(荚)肉质柔嫩、润滑,风味独特,营养价值丰富[1]。近几年作为特色蔬菜开发品种,产量上升,面积增加,虫害问题也逐渐凸显。严重影响黄秋葵的产量和品质,甚至可导致植株死亡。笔者对黄秋葵虫害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和相应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为生产者提供参考。
1 美洲斑潜蝇
1.1 危害症状
美洲斑潜蝇在黄秋葵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雌虫取食和产卵于叶片。幼虫主要潜入叶片取食叶肉,在叶片上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伤重的叶片变形、脱落、枯死。吃尽叶肉后,害虫还可钻进黄秋葵叶柄和茎部为害,致使幼苗倒伏、植株枯萎[2]。
1.2 发生规律
在海南可以周年发生,无越冬现象,1年发生21~24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在华中地区1年发生12~15代,冬季以蛹和成虫在蔬菜残体上越冬,在温室内可以周年危害。1个世代夏季需2~4周,冬季需6~8周。在河南地区1年发生8~13代。幼虫活动的最适宜温度为25~30 ℃,当气温超过35 ℃时,成虫和幼虫的活动受到抑制。
1.3 防治方法
1.3.1 严格检疫 为防止该虫的扩大蔓延,需进行严格的检疫,防止害虫进入非疫区。
1.3.2 农业防治 合理的套作和轮作,适当稀植,增加田间通透性;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植株残体集中深埋、沤粪或烧毁。
1.3.3 生物防治 释放姬小蜂、反颚茧蜂、潜蝇茧蜂等,这3种寄生蜂对斑潜蝇寄生率均较高。
1.3.4 性诱剂防治 利用灭蝇纸诱*成虫。在成虫的始盛期至盛末期,每隔5~10 m放置1张灭蝇纸,诱*成虫,3~4 d更换1张[3]。
1.3.5 物理防治 利用黄板诱*。斑潜蝇有强烈的趋黄性,将黄色粘板插于田间,高过黄秋葵植株顶部20 cm,每667 m2地插上黄板60~80个。
1.3.6 化学防治 该虫世代短,繁殖能力强,抗药性发展迅速,具有抗性水平高的特性,给防治带来很大的难度。防治的关键是提早防治,重点抓好苗期的防治。喷药最好在8:00—12:00时,药剂有98%(ω,后同)巴丹原粉1 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25%*虫双水剂500倍液,0.12%天力Ⅱ号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1 500~2 000倍液等。20%的啶虫脒乳油1 000~2 000倍液,10%的吡虫啉1 500倍液,乙基多*菌素是目前防治潜叶蝇的最有效农药。
2 蚜 虫
2.1 危害症状
蚜虫俗称蜜虫、腻虫等,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成株受害,常会降低产量。蚜虫还会传播病毒。蚜虫危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叶片上,引起霉污病的发生,或在叶片上形成一层霉污斑,使叶片的生理机能受到阻碍,不但影响产量,品质也受到影响[4]。
2.2 发生规律
蚜虫的发生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16~22 ℃是蚜虫繁殖的最适宜温度,北方温度超过25 ℃,南方超过27 ℃,相对湿度大于75%以上时,均不利于蚜虫的繁殖与发育,干燥气候适于蚜虫的发生,故北方蚜虫危害比南方严重。北方露地以6—7月中旬虫口密度最大,7月中旬以后,因高温、高湿和雨水的冲刷,不利于蚜虫的生长发育,故危害的程度减轻。一般杂草多及通风不佳的地块虫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