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防治方法
2.3.1 农业防治 消灭越冬虫卵,彻底清除黄秋葵地周围的越冬寄主。
2.3.2 生物防治 蚜虫的天敌有七星瓢虫、异色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和蚜霉菌等,要积极加以保护利用[5]。
2.3.3 物理防治 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用黄色塑料板诱*有翅蚜;利用蚜虫对银灰色的负趋性,使用银灰色地膜,或在保护地的通风口、植株间的行间张挂银灰色的塑料膜条。
2.3.4 药剂防治 可采用1.25%*虫双水剂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啶虫脒1 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
3 斜纹夜蛾
3.1 危害症状
斜纹夜蛾又叫莲纹夜蛾或麻虫。幼虫咬食叶片、花及果实,初孵幼虫咬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枯叶或土缝等阴暗处,夜间出来活动。4龄以上的幼虫和成虫一样,白天躲在叶下土表处或土缝里,傍晚后爬到植株上取食叶片,利用这个习性,清晨翻开地上叶片或松软土壤,可人工捕*。
3.2 发生规律
华南地区可以各虫态越冬,无冬季休眠现象,高温季节危害尤为严重。幼虫食量大,多在夜晚活动,白天潜伏于疏松土壤及枯叶中。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藏在植株茂密处、杂草丛中,夜晚活动,以上半夜8:00—12:00为盛。成虫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6]。
3.3 防治方法
3.3.1 物理防治 在田間每隔5~l0 m挂1张粘蝇纸,可以粘*部分成虫。由于斜纹夜蛾有较强的趋光性,也可用*虫灯在晚上诱*成虫[7]。
3.3.2 药剂防治 由于初孵幼虫聚集在卵块附近活动,3龄后分散,且有昼伏夜出的特性,因此最好在3龄前,于傍晚6:00以后施药。低龄幼虫药剂可选用苜蓿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600~800倍液、24%甲氧虫酰肼2 500倍液、5%啶虫隆2 000倍液、5%氟虫脲乳油2 000~2 500倍液,或10%溴虫腈悬浮剂1 500倍液。高龄幼虫可用15%茚虫威悬浮剂3 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 000倍液或5%虱螨脲1 000倍液。
4 叶 螨
4.1 危害症状
叶螨又名红蜘蛛、朱砂叶螨、绵红叶螨等。危害特点以成虫和若虫积聚在叶片的背面,一方面以其刺吸式口器吸取汁液,对寄主组织直接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又分泌有害物质注入寄主体内,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并传播病毒病。黄秋葵叶片受害后,形成枯黄色色斑,严重时全叶干枯脱落,植株衰弱,缩短结果期,甚至造成全株死亡。
4.2 发生规律
叶螨可随风力、流水、昆虫、鸟兽及借助农业机具进行传播,也能随苗木的运输而扩散。叶螨的很多种类有吐丝的习性,在营养恶化时吐丝下垂。
4.3 防治方法
4.3.1 农业防治 要避免过度施肥,尤其是氮肥。氮肥施用过量时,植物易受到叶螨侵害。及时除掉温室外的杂草可以减少叶螨的寄主植物。
4.3.2 生物防治 ①以虫治螨:应注意保护天敌,发挥天敌自然控制作用。叶螨天敌有30多种,如深点食螨瓢虫,幼虫期每头可捕食二斑叶螨200~800头,其他还有暗小花蝽、草蛉、塔六点蓟马、小黑隐翅虫、盲蝽等天敌。②以菌治螨:藻菌能使二斑叶螨致死率在80%~85%;白僵菌能使二斑叶螨致死率在85.9%~100%,与农药混用,可显著提高*螨率。
4.3.3 物理防治 在植株上方20 cm处垂直放置黄色粘虫板可以控制叶螨成虫,也可以将黄色粘虫板放在黄秋葵的周围。检查植株上活动的幼虫,用肉眼观察顶端叶片是否出现白色的斑点和小孔。
4.3.4 化学防治 哒螨灵对螨的整个生长期即卵、幼螨、若螨和成螨都有很好的效果,对移动期的成螨同样有明显的速*作用。该药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无论早春或秋季使用,均可达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