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不断优化、不断反复在虚拟和现实中跳跃,直到有一天,机器人终于掌握了人类的跑步大法。
03
机器人跑半马
三个月破解多重难题
和人类比起来,机器人要想更低能耗、更稳定地跑步,确实还需要破解更多的难题。不过本次马拉松,我们看到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机器人从短跑,到21公里的长跑,进步的速度直线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的散热、零部件的稳定性、整机的可靠性、算法的优化、电池的续航等等一系列曾经卡顿的难题,都被一一破解。 21公里的长跑,解决的是技术问题、是工程问题、更是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可用、可规模化使用的产业问题。
04
让机器人参加马拉松比赛
有何意义?
一个个技术团队的创新和研发,一个个人类工程师的陪跑,才有了今天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让机器人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意义在哪?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对我国机器人产业以及行业发展,又会有哪些助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吴萨作出了分析↓↓↓
吴萨:这次“半马”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测试验证的平台。无论从技术层面、产业层面,还是扩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比赛,可以全面检验和提升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能力。这也充分展示了我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实力,国产机器人制造企业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拓展国内外市场,减少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同时也要看到,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还是进行时,这种真实场景的测试效率是试验室环境的5—7倍,通过参加比赛,也暴露出很多机器人关节过热等问题。这也将直接推动相关研发团队做好优化改进,为国内人工智能和软件开发企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李金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