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熟普压制而成的茶饼或茶砖,叶片与叶片之间几乎严丝合缝,空气难以进入内部。
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仿佛也进入了沉睡的状态。
将它们取出准备冲泡时,就需要通过醒茶的步骤唤醒深层的内质,重新展现出原本的香气与滋味。
醒茶,分为干醒法和湿醒法。
干醒法,即将茶叶置于紫砂材质的醒茶罐中存放一段时间,让各类杂味逐渐散去,逐步唤醒深层内质。
而湿醒法,就是将干茶投入盖碗用热水烫洗一遍,倒掉第一冲茶汤后再正式开始冲泡,实际上和洗茶是一个道理。
经过醒茶处理的黑茶,茶汤醇厚如糯,入口柔滑细腻,但其他茶类要是随意套用,反而容易落得东施效颦的后果。
《3》
醒茶好处多,为什么大部分茶类喝前都不用醒?
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来自制作工艺与茶类特性的差异。
绿茶、黄茶、清香型铁观音,这些适饮期较短的茶,主要追求的是新茶的清爽风味。
为了能保持最佳的口感和香气,除了包装要完全密封,还要在低温环境里储存,抑制内质的活性。
既然是一年之内的新茶,喝之前也就没有醒茶的必要,不论是干醒还是湿醒法,只会损耗茶叶原本的清新鲜香。
全发酵的红茶也是一样的道理,适饮期相对更长一些,大约是1-3年,但同样不适合久存。
用盖碗冲泡后,茶香馥郁清扬,茶味饱满而不失清甜爽口。
做好密封储存,优质红茶不足以生成怪异气味,内质也不曾陷入沉睡的状态。
而对岩茶来说,醒茶的做法更是没有必要。
经过焙火的工序,焦糖香、木质香等独特香型得到了巩固,为了防止茶叶返青,必须做好逐层密封的防护。
为了方便饮用,市面上不少岩茶采取的都是独立的泡袋包装,一次拆开一包,不怕茶叶跑气受潮。
如果再特意将条索酥脆的干茶倒入醒茶罐中,吸收空气中的水汽和罐内残余的气味,完全是一场无妄之灾。
最终冲泡的香气不仅寡淡,茶味也会变薄并出现水味,白白毁了一泡好茶。
因此,除了情况特殊一些的黑茶,其余的茶类还是要用盖碗直接冲泡。
不仅能充分展现不同茶类的原有风味,更能避免产生莫须有的品质损耗。
《4》
白茶时刻保持转化状态,正常冲泡即可。
早些年间,白茶的产量并不高,售卖的主要是自然形态的散茶。
后来,白茶的热度日益提升,产量也迎来了显著的增长。
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储存需求,有效节省空间,将散茶压制成饼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受到熟普饼茶规格的影响,白茶饼茶的重量普遍定为350克,也就是俗称的“七两饼”。
或许是因为白茶和黑茶一样,都有着长期储存的特性,一些茶友在喝白茶饼的时候,撬完茶也会先醒再冲泡。
然而,白茶主要的制茶步骤仅包括萎凋与烘干,不揉捻也不渥堆。
在散茶的基础上,进一步蒸软、包揉、压制、烘干,白茶饼微发酵的特性也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