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价值链
对于价值链这一学说,到了二十世纪末,美国国内专家与学者们相继展开了研究,其中Porter教授首先对该学说展开了深入研究。Porter教授不但研究了公司的生产流程,还同时剖析了公司商品从开发设计到加工生产,再到营销等各环节中所反映出的价值增长过程,并提出了价值链也就从价格视角来表现了商品的设计、加工生产和营销等一系列的价值增长过程。
以企业生产链为基点,Porter从全产业出发创新性的提出"价值系统"这一概念,认为各公司间的追赶力和竞争不仅表现在公司的一个产品环节上,而更加突出的是表现在整个产业价值产业链上,因此公司在各领域中的影响力以及其产品竞争力才是公司综合能力的最主要表现。Kogut首先明确提出了"价值增加值"的概念,并将地区间和各国间所开展的工业生产社会活动同价值链环节紧密联系了一起,指出价值链环节主体上是由一系列的产品基本要素投资和产品活动循环系统所组成。
在这里,生产要素投资一般包含了自然资源要素、资本要件、技能基本要素、劳务基本要素等,而生产循环社会活动又涉及了制造、交换、消费等诸多环节,同时这些环节彼此之间又互相联系、互动。而在互动的过程中,所投资和消耗的产品要素又在宏观层次上共同组成了一个个的价格循环系统,同时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也都在其间作为一定的媒介、充当着一定的角色。
其角色的确定和定位,基本上是根据世界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在整个体系中所拥有的相对优势地位所决定的。由Gereffi首先根据世界产品的分工视角,明确提出了世界产品链理论。该理论指出,供应与需求关系是驱动整个全球价值链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供应者驱动型价值链一般是由产品上游环节的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活动所驱动,而供应者驱动型价值链环节则一般是由产品下游环节中的企业经营活动所推动的。
在二十世纪以后,"全球商品链"这一名称开始被"全球价值链"所取代。这主要是由于全球分工的市场地位是由所处的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地位所决定的结果。从实质上来说,全球价值链实质上是全球价值链在外延上的延伸。
体现为将价值链的参与范围由微观的公司层面上扩展至全国、地区、世界等宏观主体上去。而各个参与者都在这一链条中确定了自身的领导地位,并选定了自身所需要介入的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也就是形成了全球分工和组织全球价值链的基石。
(2)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分工指的是为了生产某一种商品,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商品生产的具体步骤中所完成任务的安排,当然这里也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生产者间的交易活动。从商品生产流程和业务联系的角度考虑。全球市场的分配主包括了各个产业之间分配、产业内分配以及产业内分配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全球分配地位和全球价值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某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的分配地位决定了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制造商品具有的附加值的多少。产业内部分配的理论研究基本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其理论内涵主要源自于新古典经济学在传统国际贸易中的延伸,其中包含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资源优势理论及其要素禀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