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礼仪表现和沟通方式,是人们生活中的美好享受,也是一个国家物质生产发展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古代的“席地而坐”聚会、宴饮、就餐发展到今天奢华的家宴、国宴、婚宴、寿宴......
现在的生活中,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交活动、亲友相聚、红白喜事、商务洽谈、国事交流,都离不开宴席
大家天天接触的各种“宴席”的源头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的九大名宴的构成是怎样的呢?背后有着什么故事呢?请从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角度,看完本文
古代席地而坐宴饮,同时观歌舞表演
中国最早的宫廷宴——周朝八珍宴
周朝八珍宴由六组二饭构成
汉唐以来,美味佳肴多半被叫做“八珍”
宋代八珍指八种珍贵的烹饪原料
清代,各系列的八珍主要指八种珍稀原料组合的宴席。“满汉全席”中的“四八珍”就是指四组八珍搭配的宴席,分为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
追根溯源,这些都是从周代“八珍”演变而来的宫廷菜肴
- 构成:淳熬 淳母 炮豚 炮牂 捣珍 渍 熬 肝膋
- 淳熬(chún áo)是将肉酱煎熬熟,浇在米饭上,再拌上炼好的动物油。这种饭食、肉酱、油脂的味道渗入米饭之中,一口多味,不需另以菜肴佐食,有点像现代人爱吃的“盖浇饭”。“淳”在这里是沃的意思,指拌入动物油,“熬”是煎的意思,指煎肉酱,故名“淳熬”。
淳熬
淳母(Chún mǔ)淳母的制作方法与“淳熬”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淳母的米饭原料不是稻米而是黍米(黄米)。“母”在这里读“模mo”,是像的意思,即与“淳熬”很象。
黍米饭
炮豚(páo tún)将一头小猪*死后,掏去内脏,以枣填满其腹腔,用芦苇把小猪缠裹起来,再涂一层带草的泥,放在猛火中烧,这种方法古时候称作“炮”。炮毕,剥去泥巴,将手洗净,揉搓掉烧制时猪体表面形成的皱皮,然后用稻米粉调制成糊状,涂遍小猪的全身(类似于今天的挂糊),再投入盛有动物油的小鼎(动物油必须埋没猪身),将小鼎放入盛水的大锅中,大锅的水面不能高出小鼎的边沿,以免水溢入鼎中。用火烧熬三天三夜后,将小猪取出,用肉酱、醋等调和而食。